第二百五十八章 该招人了(1 / 1)

赵小燕笑说:“是可以长租的农田。” “不会吧?这边的农田也可以租?”陈思有些惊讶,要知道之前他们租那一片药田的时候,还是因为是在京城更偏一些的村里面,而且又是山地,所以才会能谈下来。在底下,基本上一个村的村长就能做不少主了。 这边虽然已经出了京城的核心区了,但是也没那么偏僻,他本以为这边的田地会管理得很严。 赵小燕耸耸肩:“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可能是上面的政策有了变化。总之是这边的村委直接找到我,问是不是可以长租的。反正我们就是正常签协议么。” 赵小燕倒是不怕,虽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是有她爸和她哥,她可不觉得村委会敢黑他们。 能有这么一大片农田可以租,那绝对是大惊喜了。吴晓晓简直等不及就要去看看这片地是什么情况了。 “那就这么定了吧?我们把这块地加这个楼租下来?”吴晓晓问到。 “我是在想,咱们要不要直接把这块地方买下来。”赵小燕说。 “买?现在可以买吗?” “咱们不行,但是武江应该可以。” 赵小燕解释道:“现在还没什么产权过户的明确地说法。但是这块地方好就好在,它的产权是单独的,还不是跟着纺织厂的厂房一体的。虽然不能单独过户给个人,但是华侨或者海外的投资不在这个限制里面。”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很矛盾的地方,这个时候,虽然国内已经在从方方面面讨论怎么改革,怎么发展经济,但是很多的政策法规都还没有出台,很多事情并不有章可循。 就像吴晓晓他们,现在虽然已经可以注册商标,可以生产自己的护肤品,甚至还摆上了国营商场的柜台,但是他们却还不能买地,甚至之前租药田,从包装厂订东西,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开始的。 这个时候,国内很多在悄悄抬头的小企业都是这样。几个人搭个伙,事情可以先干起来,东西可以先卖出去,可是名头却没有。 但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公司,特别是华侨的投资,却是一直都是有政策的。而且这么些年,这些投资就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在前面几年稍微少了一点,但是从七六之后,从海外涌来的投资一下子就复苏了。 而且对于华侨投资政策上还很宽松,甚至比他们在京城自己去跑还合适。 这块地方有多好,赵小燕他们都看得分明。长租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如果能买下来,他们之后的自由度就要大得多。 赵小燕给两人解释了前因后果之后,他们顿时就明白了。 “那就给武江介绍一下吧,是不是他还得回来来签一下协议?”陈思问道。 赵小燕掏出相机:“你们俩要是觉得都行,我们先拍些照片给他看一下,然后跟他商量一下看怎么办。不过行不行的,我们都可以先租三年,把这里改造了先用起来。” “但是租下这块地方,我们就还行想想接下来招人的事儿了。” 事情就是这样,一环扣着一环。本来一年之前,还不过是两个人用土作坊的办法做面霜,之后开始租了药田,然后又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再扩大生产,然后就要招人。 三个人对于经营的事情都是懵懵懂懂的,也就这样赶鸭子上架一般,一点一点地摸索着前进。 地方租下来,田地的长租合同谈好。幸好他们现在产品供应充足,现金流也不缺,三个人这么磕磕绊绊的也走下来了。 经营的事情陈思用心最多,连新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怎么打扫,怎么改造也都是他在跑。就这样,他还保持着每周一次来学校跟吴晓晓讨论在古籍里面的发现的频率。 又一天讨论结束,吴晓晓看陈思明显有些疲惫的神色:“陈思,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感觉你脸色都不太好。” 陈思抹了抹脸:“是吗?我觉得还好。主要是在忙那个小楼的改造。还是得经常去盯着点儿。” 吴晓晓拿出一个小瓶:“我做的一点儿能提神的花露,你需要的时候点一点在太阳穴,也可以喝,但是别过量了,一次一两滴就行。不过你主要还是得多休息。” 陈思接过来,打开盖子闻了一下:“淡淡的清香,感觉好清爽。多谢。” 吴晓晓摇摇头:“谢什么,只是觉得你太辛苦了。这里面用了一些薄荷和冰片,但是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论辛苦,我可没有你辛苦的。除了要做这些事情之外,还有那么重的课业,还有学校老师的研究任务。” 吴晓晓说到:“那不一样,我做的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啊。” “我做的,也是我想做的。”陈思目光灼灼地看着吴晓晓,“所以不觉得辛苦,来这里的每一次都觉得很开心。” 吴晓晓觉得陈思的目光里面好像多了些什么,让她的心似乎跳得都快了几分。 可是还不等她再多说什么,陈思却已经转了话题:“不过说起来,我们的确是要找几个人来帮忙,我已经看好了两个,一个就是我们在包装厂那边一直技术对接的陈工,陈明,另外还有一个是我姐介绍的,原来是在第三化工厂,之前也是做日化的,叫王鹏程。” 吴晓晓的思路立刻就被他带偏了:“他们现在不都是在国家单位吗?愿意到我们这里来?” 他们三人都知道现在其实需要招一些人,他们三都还有繁重的课业,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跑。 “陈明本来脑子就很活,其实之前他在包装厂那边就问过我,是不是要招人。王鹏程我也是才见过一面,等回头一起见见。听我姐说,是在厂里面不太得意,长时间受打压,所以也不太愿意继续在厂里面干了。” 陈思笑着说:“其实想来我们这儿的人可不少呢。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待在国家单位就是好事儿。” 这倒是出乎吴晓晓的意料,至少她周围的同学们,说起未来的工作,最大的希望就是到一个稳定的国家单位,最好是研究所。她倒是没想过现在有人会愿意脱离国企,不要铁饭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