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入乡随俗(1 / 1)

赵小竹再不像从前那样唯唯喏喏,连句长点的话都扯不撑头。 现在的她说话温柔,举止得体,整个人洋溢着自信的光芒。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小七,她们共同的恩人。 要不是她,赵小梅心道她恐怕正在遭受婆家人的虐待,甚至早就活不下去了。 而小竹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小七从元宝河里救出来的。 将她接回沈家,好吃好喝的照顾着,又给她寻了活路,还给她找了个绣技绝顶的师傅。 小七她怎么就这么好了,就像是天上的仙女特地下来救她们姐妹的! “大姐姐,我很好,倒是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赵小竹虽然没有回过家,但心里也牵挂着家中的亲人。 她在城里住着,学习做衣服刺绣时的那些衣服,她都是按照家中人的尺寸在裁,一旦做好就会往家里捎带。 现如今家中祖父祖母爹娘姐弟妹都有她做的衣衫。 再加上她在外接绣活赚的钱也都拿了一半回来。 伤她至深的是她母亲钱氏,不是其他人。 她可以不认钱氏,但其余家人还是要认的。 想她跟着小七姐以后,她爹也带着吃食来看过她几回。 这些亲情是她不可能忘却的。 “三姐,你最近是不是又做了好看的衣衫?”赵小菊揪着赵小竹的衣衫好奇地问。 她三姐让人给她送回来的衣衫也太漂亮了。 布料好,上面绣的花也好看。 在村里以前就连里正家的赵海花都没有了。 她是独一份。 她的那些小姐妹们都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说她怎么这么命好,有个这么厉害的姐姐。 赵小菊每每被人夸的时候,总会骄傲地挺直胸膛。 所以虽然好些时日没有看到赵小竹了。 但一看到她,就特别兴奋,一直不停地缠着她说话聊天。 言语中,还有讨衣服,讨荷包的意思。 赵小竹底下只有这个妹妹,倒也没有拒绝,只是心里却有些不大开心。 不免要想自己跟小菊是亲生的姐妹。 她受苦受难的时候,她没有出现。 如今她的日子好转了,她却来了,缠着她要东要西的。 但小七姐就不同了。 她活不下去的时候是她救了她,还给了她一条出路。 让她知道活着不是为了别人,慢慢地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信。 这样好的小七姐从未问她要过任何东西。 就连她学会一门新的刺绣技艺,做好一件衣衫送她的时候,她也都是推辞。 让她不必顾着她,平时白日里做活便罢了,夜里可要好生休息,保护好眼睛。 她一辈子都会记得小七姐对她的恩情。 钱氏听到两个女儿在说悄悄话,特意抬头看了一眼赵小竹。 可她根本连看都不看她一眼。 她觉得有些无趣,但同时她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谁家女儿发生了那样给家中抹黑的事情,做父母的都会教训一通吧。 她并没有要把她逼死的意思——钱氏自己心里的想法。 当初她也是太过生气,才会不管不顾地用那样恶毒的话骂赵小竹。 但她没想到她会真的去投河自尽。 她也太傻了! 不过这个时候才说这个,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不管她当初是怎么对待赵小竹的,她终究还是她的女儿。 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这边母女二人神色各异,其他人却是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都是真心实意为沈昀感到高兴的。 上席好听的话不绝于耳。 多是祝贺沈昀和讨好顾先生的。 顾先生话不多,但今日也是难得态度和蔼,与众人同乐。 开始苏小七还担心顾先生和夫人玉氏过惯了高高在上的日子,怕他们不愿意与村野之间的普通百姓同席。 所以建议沈昀另外为他们二人开席。 但被顾先生否了。 说入乡随俗,这样就很好。 沈昀这个学生于他而言是不同的。 他是他见过的最有灵性的学生。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看书乃是过目不忘。 做人却能不迂腐,更不会被常理牵绊。 他时常跟自己的连襟益州知府写信大赞他。 甚至说出他之所以在这普通的县学里做先生,恐怕为的就是等他。 对他的评价之高,让人震惊。 而玉氏这个出自国公府的世家千金,竟然也丝毫不嫌弃沈家亲眷的粗鄙,态度温和,含笑看着众人。 不过她不怎么说话。 只偶尔跟老于氏和赵氏说两句。 其他人知她是顾先生的妻子,又见她穿着打扮皆不同凡响,便也不敢多加亲近。 一顿酒席吃下来,虽然场中略有些许不和谐之处。 但总体也还是顺利的。 席上苏小七让果儿端出了甜品——银耳莲子羹。 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钱氏等人皆不懂,只知道好看好吃。 识货的玉氏却是微微挑了挑秀雅的眉头,拉住小七道:“小七,这是五鼎芝?” “干娘说得没错。”苏小七应下。 上次在益州府杜家她才知道,原来银耳在这个时代唤作五鼎芝,是跟藕粉一样珍稀的好东西。 恰好她会种,她便在空间里用椴木试种了一下。 一天的时间还真让她得了十来斤。 当场晒干,拿出来的时候已经跟现代包装上架销售的银耳一般无二了。 想到今日是沈昀的大日子,便拿了一部分出来跟莲子熬煮,做银耳莲子羹招呼客人。 “啥子,啥子叫五鼎芝,听都莫得听过。”钱氏嘴快,捧在手心仔细地打量那亮如透明的五鼎芝。 顾先生开口了:“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这五鼎芝乃是上天的赏赐,也乃菌中之冠。” 在场众人,除了苏小七和顾先生夫妇三人以外,连同沈昀以前都不曾见过这东西。 此时听顾先生说起来,皆是一脸求知样。 不过他说得玄乎,并不是在坐的普通庄户人家能听懂的。 还是玉氏补了一句:“贡品,很贵,据说吃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这话通俗易懂,大家明白了都暗赞是好东西。 再一品尝,大家的脸色各不一样。 有喜欢甜食的,觉得入口绵软有韧劲,配合着莲子的清香,很好喝。 但其他不喜欢吃甜食的却觉得这样的味道有些粘粘腻腻的,让人吃着怪不舒服的。 当然听闻见多识广的顾先生说这东西贵,便惹得那不喜欢吃的也都“咕嘟咕嘟”把一碗银耳莲子羹都吃完了。 只心里止不住地嘀咕,这些有钱人吃的东西也当真是奇怪,口味真不比他们家用面皮煮的疙瘩汤好喝半分。 单吃这五鼎芝,既不咸,又不甜,也没有香味;总之吃了它,等于没有吃什么东西一样。 不过大家都是要脸的人,对于这碗甜汤的真实想法自然没有什么人敢说出来,俱都喝了,亮出碗底以示喝完。 苏小七看得捂唇笑。 银耳这东西在现代可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因为古田人革新了种植技术,后面产量大增,再加上生长周期短,只需四十天就能收获。 故而在现代银耳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 但在这里,却是物以稀为贵。 是个商机! 宴席还未散去,苏小七心里就盘算起另一门赚钱的生意来。 苏小七摆的这个宴席,菜品虽然不繁复,都是些家常菜。 但奈不住她餐后甜点的花样繁多。 除了银耳莲子羹以外,还有各色各样的西点。 都是出自沈小妹之手。 等到她归席,苏小七一番解释。 大家看着沈小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钱氏当即开口,说想让小妹带着她家小菊也学一学。 沈小妹下意识看向苏小七。 这事她做不了主。 苏小七却直接给拒了:“小妹也是在陈锦记学的,当时去的时候就签了保密文书。 未经东家允许,不能私自传授他人。 轻则丢掉饭碗,重则还要十倍赔偿。” 她能不计较钱氏先前欺压他们一家人的事,但并不代表就要向她示好。 无偿满足她的想法。 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