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事,各位或许没发现,本官今日就和你们一起算算。”
杨元庆继续喊喇叭,道:“蒙学束脩每年需要一两,往后进书院的束脩也要两三两,而学的好去了太学、国子监,束脩更是高达五两之上。”
“各位有没有想过,如果每年不交这些束脩,你们每户一年之内会省下多少银子?”
话音落下,刚才还喊得激愤的老百姓,顿时默默的算起账。
没走成的商户面面相觑,有人感慨道:“省下这笔钱,农户的生活也好了,皇上此举,贵在民心啊!”
“是啊,农户的日子是好了,咱们商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好过点?”
商户交谈的时间,百姓们也算好了自己省下了一笔怎样的银子,他们顿时纷纷后悔不已。
家庭条件好的,三岁蒙学,六岁进书院。按照杨元庆给出的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可以免费读书到十二岁!
“俺们家孩子今年十岁,也能读两年免费的书,唉,可以省下六两呢!”
“俺家那俩一个七岁,一个五岁,嘿嘿,这下可省的银子更多了。”
“哈哈,这么说俺家那个更划算了,今年三岁!”
一时间,百姓们咧开嘴角,相互谈论着谁家孩子更给家里省银子,笑的合不拢嘴。
卢正明却是直接沉下了脸,刚才大好的局面,都被杨元庆搅合了,他不甘心。
“各位,难道你们忘了还有取暖、杂材等钱?他杨元庆现在说的好听,谁知道会不会从中克扣你们的钱,让你们交的束脩更多。”
不得不说卢正明这句话很有杀伤力。
唐初未定,老百姓心中还有前朝留下的苛税杂税阴影,那些当官的不就是收敛百姓钱财富了自己腰包吗?
刚才还谈论着自家有几个儿子,能省下多少束脩的百姓,顿时露出戒备。
杨元庆却是眉毛倒竖,喝道:“大胆卢正明,义学制度是皇上钦定的,你这是在质疑皇上?”
闻言,卢正明脸上闪过慌乱,“你……你那圣旨不知道真的假的,谁知道你是不是在诓我们?”
他可是听卢建伟亲口说的,他并没有看到圣旨内容,所以说圣旨里面内容是怎样,也只有杨元庆自己知道?
想到这,卢正明心下担忧散去,梗着脖子道:“对,你就是诓骗我等,那圣旨只是封你做太学助教的圣旨,根本和义学无关。”
老百姓听完卢正明的话,没有怀疑,纷纷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杨元庆。
或许他们并不关心二人之间的纠葛,但是却十分关心义学的真假,因为那关系到他们能否节省下束脩的钱。
“那要是圣旨是真的呢?”杨元庆问道。
卢正明眼底一抹犹豫闪过,似想到什么又咬牙道:“如果是真的,我就自请辞去官职,回家永不复出。”
“啧啧。”杨元庆啧声道:“卢大人决心还真是大呢,既然你有这个愿望,我怎么能不满足你呢?”
明黄圣旨在卢正明眼前摊开,看到里面内容后,他顿时傻了眼。
“这……怎么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