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再想想,晋人的粮食产量本就不高,今冬又这么大的雪,他们的雪至今化没化还不着,能推测出来的是他们今春的播种必定受影响,那就是说今年粮食减产是肯定的了。”
“还有就是雪灾中牲畜的死亡也会高于往年。往年晋人春季都会经常会骚扰我北地三路的边境,如今肉没了粮食没了,那他们会如何?”
三衙内腾一下站起来,急切的问谭玘:“我爹会上北地打仗吗?”
谭玘一个苦笑,抬手示意三衙内坐下,稍安勿躁。
“我也想问衙内啊!”
“出兵是必然的了。至于是谁去?那是朝廷决定的事,你我都只能猜测。”
“我问衙内可知道国公爷最近的动向,就是解题需要。我们从国公爷的动向,能推出朝廷的态度,这对于这次省试的解题至关重要。”
“现在衙内应该清楚了吧,省试殿试考的就是推测能力,和秋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细微处开始,剥丝抽茧,找出来事物的本质,才能拿高分,通过省试殿试。”
“省试殿试要求的是知识面的宽阔,涉及的内容和时事紧密相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屡试不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读死书的人,看到的就是问题的表象,说不出深层次的问题,永远考不了满分。”
“就比如这道题,出题大人问的仅仅是天气和粮食产量吗?非也。这道题涉及到了晋国的历史,晋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已经有了的和接下来可能有的灾荒,以及由此引发的战争。”
“再深一点的就是这仗怎么打?是长时间打还是短时间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比较好?还有打仗需要的粮草是否充足,从哪里调拨?军队的元帅选谁?军队的花费几何?等等吧,总之可以延伸出来许多问题。”
三衙内听傻了,一道题就能延伸出来这么多时事,六张卷子,他还活不活!
谭玘见三衙内愁眉苦脸样,知道是被吓住了,宽慰说:“衙内也别太小看自己了,衙内应该庆幸才对。”
开导说:“衙内想啊,参加省试的都是文人,他们咋可能接触武将的事。而衙内就不同了,衙内生在武将府,出入接触的全是军营的事,在今冬这个敏感时期,衙内的优势就显现出来,衙内必定是比其他人懂一些。这就保证了衙内的成绩。”
“不是我瞎说,衙内再看看这题,这题问的是史上谈判成功的案例。”
“出题大人这样问的目的是为谈判做准备。这位大人必定是主和派,不希望打仗,认为能用钱和物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劳命伤财的打仗,毕竟战争是两败俱伤,胜的那一方也是要付出生命为代价的。”
“这样的题对衙内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衙内随便举一个与战争有关的谈判成功例子,之后再展开一下,就比那些文人家子弟干巴巴的硬凑字数来的丰富。”
“还有衙内可以再延伸一下,说出来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不同意谈判。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谈判可以成功,如今却是不行了,等等。衙内可以随意发挥,根本不需要秋试时那样死记硬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