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上午。
大军列阵在城外,张绣站在一辆豪华的马车旁边,面前是臧洪、永善,以及州内官员。
“二位爱卿,这燕州以后就托付给你们了。”张绣伸出手来,对二人一个抱拳。
“臣等必然殚精竭虑,为陛下治理好燕州。”臧洪立刻率领众人,对张绣深深弯腰,诚恳说道。
“好。”
张绣笑着点了点头,转身上了马车。
“出发!”
马岱一声吆喝,大军缓缓的往西北方向而去。留下了臧洪、永善等官员,驻足观望,许久不动。
以后就是他们自己管自己了,但是经过这一次阅兵之后。那些旧贵族都畏惧,鲜卑人又被皇帝打服了。
他们经营燕州,并不困难。
..............
当张绣路过山海关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山海关已经被建造完成,真是一座雄关。
当张绣来到了京都之后,京都也已经建造好了,只是城内百姓人口稀少,十分荒凉。
但没有关系,等把洛阳百官迁徙过来之后,就会热闹起来。
不过还不是迁都的时机。
现在从洛阳运送粮食来,就十分困难了。一旦迁徙百官过来,人口激增,口粮就会成为大问题。
必须先消灭袁绍,才能迁都。用冀州的粮食,供养京都内的庞大人口。
这还不够,需得建造京杭大运河。
一件件的事情,张绣都要慢慢来做。
回到了京都之后,张绣先安顿了扶雅等新收的夫人。然后与麾下的帷幄谋臣们,来到了偏殿内坐下。
张绣端坐在御座之上,音容雄壮。
“诸卿。寡人打算派遣胡车儿回去洛阳。命胡车儿、张辽、吴匡、徐荣出兵虎牢关,袭击中原。诸卿意下如何?”
在座便是蔡瑁也明白张绣的意思,齐齐拱手说道:“陛下英明。”
这是要赶走曹操,让他回去自己的地盘,好单独对付袁绍。而且时机选择的很巧妙。
等胡车儿大军到达洛阳,出兵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春天。战斗在春天打响,就会影响农耕。
曹操能不着急?
“下诏。”张绣转头对蔡瑁说道。
“诺。”蔡瑁应诺了一声,立刻下去了。
遣走了众谋臣之后,张绣坐着不动,让马岱去召见李儒、石广元。
“陛下。”二人很快走了进来,对张绣拱手一礼道。
“坐。”张绣露出笑容,让二人坐下。随即说道:“京都建造的很好,北方燕山上的关隘也修葺的很好。辛苦你们了。”
京都是张绣亲眼所见,修建的极为雄伟。燕山上的关隘,张绣没办法自己去看,但从表文上来看,以及李儒的能力来说,一定也修建的很好。
“多谢陛下。”李儒、石广元拜谢道。
夸奖一下留守的大臣,是必要的程序。
张绣跪坐着不舒服,改为盘坐,把扶手放在前方,整个人趴在扶手上,随意的问道:“现在直隶(幽州)的人口,有什么变化?”
石广元看了一眼李儒。
从官职上来说,李儒这个直隶校尉才是上司。
李儒拱手回答道:“回禀陛下。随着京都建造好,陛下要迁都京都的事情,已经传扬开来了。一些人不远千里迢迢来到京都居住,还有一些冀州人来到了幽州。目前幽州的人口,有些增加,但不是很多。”
张绣叹了一口气,点头说道:“还是底子薄啊。”
先别说燕州的事情了。
直隶当地也是汉人少,而乌桓人多。要想同化乌桓人,至少得增加五十万人才行。
不着急,慢慢来吧。等平定了袁绍,就有了人口了。
冀州可是天下第一大州。可以迁徙人口。
而且那些个大族,蓄养的奴婢,多如牛毛,不算在户籍内。
又问了一番情况之后,张绣便打算打发二人离开。他也是刚回来,舟车劳顿,浑身不得劲,想要去睡一觉。
“陛下。刚才李校尉也说了,最近有很多人来到京都。其中有不少人才,来到臣的府衙内,毛遂自荐。臣得了三位人才,想要进献给陛下。”
石广元也看出来张绣打算赶人了,趁着最后的机会,连忙说道。
李儒不由的嘴角抽了抽。
按道理,那些个人才应该投奔他这个直隶校尉,毕竟他才是上官。但在梁朝、汉朝,他的名声太臭,所以没人来投奔他。
反而官声很好的石广元,府衙前真的好热闹。
李儒倒也不是妒忌,只是觉得有点不爽。
“是哪三位?”张绣顿时来了精神,问道。
对于人才这种“生物”,那当然是越多越好啊。
“回禀陛下。一人名为田豫,乃是渔阳雍奴人。一人名为鲜于辅,也是渔阳人。一人名为王修,北海人。”石广元对于三人的情况如数家珍,脱口而出道。
“把这三个人找来见寡人。”张绣眼睛一亮,下令道。
“诺。”
石广元见此露出微笑,应诺了一声离开了。李儒拱手一礼,也跟着走了。
张绣兴奋了起来。
尽管他现在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这三个人也还是不可小觑啊。
在历史上鲜于辅本是刘虞的人,刘虞被公孙瓒杀死,部下都想为刘虞报仇。鲜于辅被推举成为了太守,与公孙瓒对抗。
刘虞与田豫的关系很好,就任命了田豫为长史。
后来袁、曹争霸,鲜于辅不知道该跟随谁,田豫劝说鲜于辅归顺曹操。
鲜于辅官至将军,封列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
田豫更是了不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投奔了刘备。刘备认为田豫是奇才,后来因为母亲年老,田豫告辞离开,刘备流泪送别。
田豫在曹魏做的官不大,但是立下很多战功。与北方的乌桓人、鲜卑人屡次交战,又征讨过孙吴。
他也是【三国志】上有列传,能文能武的人,才能恐怕还在臧洪之上。
王修在历史上,则是袁谭的人,是袁谭麾下少有的大人才,但是袁谭不能用他。
归顺曹魏之后,王修也做了高官。也有列传。
这三个人在三国的历史上,看起来有点不起眼,但其实是中流砥柱。
欢喜了片刻之后,张绣眯起了眼睛,对于三个人的职务问题,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