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每值倾覆,大才出世(1 / 2)

左宗棠听完黄渊这一系列话,也是忍不住咂舌。

清朝暗弱已久,能征善战之将除了他以外,真的少有了。

而且当时的环境又是群狼环伺,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在大清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就连昔日看不起的大和,也成了需要仰望的存在。

所以说,大清会灭亡他其实并不奇怪。

他真正担心的还是华夏的走向,是有人站出来,如同明朝太祖朱元璋一样推翻王朝,另立新朝。还是彻底亡族灭种,被列强瓜分?

可现在看来,竟然都不是!

而且这其中经历的曲折程度,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

先是出了一个国父,推翻了大清,自己却不做皇帝。

理由是封建王朝制度不好,限制了民众的思想。如果继续下去,还是避免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

这句话也对,但是他事情好像没办完就逝去了。

剩下的依旧是一堆烂摊子,不过黄渊那句话说的确实好。

每值倾覆之际,我华夏大地,必有人才挺身而出。

这难不成就是五千年的底蕴?

还是历朝历代华夏帝王在天之灵的庇佑?

不管了,总之是后来又出现了一批读书人。

去西方汲取了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又借鉴了俄国革命的例子,为华夏民众请回来了两位先生。

一位叫科学,一位叫民主。

后来又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堪称华夏民族近代史上的启蒙运动。

可这时候,没想到列强都走得差不多了,大和的问题竟然还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了。

七七事变爆发,大和对这个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开启了一场罄竹难书的侵略战争。

左宗棠死得早,没有经历过甲午海战,没有经历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绝望。

但仅仅是从黄渊的只言片语中,他就能感受得到,当年那一战死了多少人。

当真是天空垂泪,血染河山。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这场战争中也始终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那个人,被眼前的年轻人称之为圣人。

“先生,不知您口中的圣人,究竟有何功绩,竟能得如此赞誉?”

黄渊闻言,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闭上双眸,仿佛在追忆那个未能亲身经历,只能从文献中追寻只言片语的伟大时代。

良久之后,他才眼眶透红地回答道:“他,做的不多,只是带领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有着飞机大炮的敌人。”

“只是面对列强霸权的时候,站了出来,说了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只是保全了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十四万万民众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