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我们都要学习。”
张謇、张静江几个建设发展委员会的人都来一起开会。张学文把自己在发电机厂的想法跟大家说了一遍。应该说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工业是新鲜事物。
欧美国家的工业从蒸汽机开始算起,已经发展了两百多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工业依旧是很陌生。
虽然洋务派也发展中国工业半个世纪。
洋务派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试图发展工业的,但他们从开始就走错了路子。他们完全不明白工业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工业其实是一套体系。
洋务派只是建了几个工厂,然后认为这就是工业。
洋务派如此。
革命党其实也是如此。包括张学文在内,张謇、张静江他们都是这么认为的。认为中国的工业就是多建几个工厂。张学文和张謇、张静江他们做出未来五年中国工业发展目标的时候,也都是这么计算的。
钢铁厂应该有多少多少产量、煤炭厂应该要有多少多少产量、发电量应该是多少多少。
而钢铁厂、煤炭厂、发电厂他们需要的机器却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张学文虽然也想过中国应该自产这些机器,但也仅仅是想过成立发电机厂这些。
从来没有想过,工业的发展要从基础开始。
从基础开始要投资。
不然中国的工业发展反而是会越来越落后于欧美国家。
“不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我们需要一边学,一边做。不过我们的建设发展委员会,应该要有更多这方面的人才。还是需要一些专业人才告诉我们,工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工业发展应该是怎么回事。外国人是怎么做的,我们从他们那里又能学到什么。”
张学文的想法永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千万不能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如果有什么错误,可以检讨、可以自查。但是一旦打击积极性,那么再想让他们恢复积极性,就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有错误不可怕,但千万不能失去信心。
“这个我要检讨。”
张謇立马是承认错误。
“就如巡阅使说的那样,我们都没有经验。对于整体的工业应该是什么模式,或者说对于工业的模式并没有全局的认识。所以才会想要一步登天的想法。”
这里是正式的建设发展委员会的会议,有不少人都在这里。
因此张謇非常认真的称呼张学文为“巡阅使”,并没有平常那样称呼张学文的字。
“季直先生,检讨就不必了。如果你要检讨,那么我这个拍板的更要检讨。毕竟我们都是第一次,我们就慢慢的摸索前进。”
“恩。”
“巡阅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缺少人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做的很多决定,都是凭借着我们的想象,还是走着当年洋务运动的模式往前走。”
张静江立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张学文也好、张謇也好、张静江也好,大家都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学习工业的。张謇、张静江虽然都是很出名的实业家,但也仅仅是办一些轻工业的厂子而已。
对于整体的工业是没有概念的。所以进行规划的时候,也都是凭借着想象,还有就是借鉴洋务运动。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原因,那就是缺少人才。
“这是大问题。”
张学文点点头。
自从成立了西南工程院之后,张学文还是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研究地质归国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还有研究化学的任鸿隽,以及研究高等物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等人。
西南工程院的人数也已经有了近三十人。
但对于一个诺大的西南五省,拥有一个多亿人口的西南五省来说,根本就不够看的。一个堂堂拥有四亿人口的大国,理工科的人才竟然如此之少,让张学文只能感叹国家的落后。
“这样吧。我以西南巡阅使的名义写一份通告,发往全世界。希望留学生,还有华人华侨可以归国建设祖国。希望能够有点用处。”
人才。
真的是在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这个时候的张学文真是怀念二十一世纪。当时的中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工程师毕业。而现在的中国每年都没有几百个工科毕业生出现。
“大家都克服一下。让那些一线年轻工人都好好学习,可以从工厂学习新技术。我们给外国技术人员那么高的工资,他们怎么也应该培养几个弟子。如果他们藏着掖着,那么也不用怕。我们完全可以偷学。”
苦笑。
张学文一个堂堂的西南巡阅使,竟然都开始操心这些问题。其实很多聪明的一线工人,是可以在工厂做工当中,学习一些新知识,学习一些真技术。
“恩。”
“大家都不要放弃信心。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
刚刚开完建设发展委员会,张学文立马就赶去参加另一个会议。
这个时候张学文慢慢的明白那些领导一天都在干什么。就是不停地开会,这个部门开会、那个部门开会。要不就是见这个人、见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