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直先生,公债情况如何?”
“不是很多。”
张学文的财政也是大问题。拍卖文物剩下的七百多万都已经投入了这场战争。大笔大笔的钱交给了汉阳兵工厂,因为张学文需要开足马力。
战争最得益的还是军工厂。
虽然汉阳兵工厂是政府控制的,但张学文却是给他们钱,以买军火的形式让汉阳兵工厂生产武器。而汉阳兵工厂拿到这笔钱之后,就订购西南钢铁集团的钢铁。
而西南钢铁集团接到钱之后,也会大力生产。
同样为了炼钢,他们又会拿出一部分钱,交给西南煤矿集团,买他们煤矿。
这是一个产业。
一个循环。
战争对于这些重工业的发展是有巨大的好处。虽然目前的战争规模很小,但对于他们的发展也是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可是随着战争继续,张学文手上的钱已经是见底。
张学文又不想从已经划拨给其他部门当中的钱,又往回拿。一旦如此,那些部门的计划也要受到影响,需要重新规划。张学文不到万不得已,不希望如此。
“公债卖的不多?”
公债是张学文非常期待的。张学文相信目前民族主义慢慢高涨的中国百姓,一定会支持这一次的行动。就连很多满清旧官员、旧读书人,不管他们怎么看不惯张学文,但是在这一刻还是会支持的。
“三百来万。”
“三百来万?才三百来万。杯水车薪,杯水车薪。日本人现在动静比较小,那是为了发动更大的进攻。这次的战争会持续多长时间,就是我也说不好。会是一个月、两个月,三百万,三百万能干什么。也就能够坚持一周时间,甚至一周都无法坚持。”
张学文头疼。
这一仗打下来,只要打一个月,张学文就要花出去上千万,甚至可能有两千万。但现在公债仅仅卖了三百万,三百万能干什么。
“不要着急。”
张謇看到张学文着急,也明白张学文压力很大。三十岁的大总统,如此年轻,却碰上了如此棘手的事情。压力不可能不大,张学文的头发现在都有白头发。
都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
这段时间张学文因为睡觉时间太短,眼睛都已经有血丝。
“最近我掌管的捐款户头当中,钱增加的非常快。”
“捐款?”
“嗯。”
这一次张学文除了发行公债,还弄了一个捐款。公债是借你钱,以后连本带息都要还。但捐款是国家不会还的。在张学文看来公债应该销售情况很好,捐款能有一两百万张学文就非常满意。
“很多吗?”
“已经有了一千二百多万,还在增长当中。”
“真的?”
张学文那一刻甚至都站了起来。
一千二百多万,这是多大的一笔资金。张学文顶着千古骂名,卖了紫禁城的很多宝贝,也才弄了三千七百万。可是一次捐款就出来了一千二百多万。
这如何让张学文不吃惊。
“嗯。庞元澄把这一次在江浙沪地区卖的纸,轮船公司的利润,都贡献出来。足足捐了六十多万。还有黄奕住,因为他的制糖公司目前销售良好,一下就捐了三十万。陈嘉庚先生专程回国,代表南洋华商给我们捐了一百六十万。现在我在中国各大城市铺开了捐款委员会,很多市民都踊跃捐款。捐款数字在不停增加。这几年在京城我已经是收到了两百多万的捐款。”
听着一个个数目,张学文久久无法说话。
最后才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季直先生,看看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百姓,最朴实的一群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国家强大,希望这些百姓过的富足。为了他们,我们也不能懈怠。如果我们不能完成这些,我们都是国家的罪人。”
谁说中国人是麻木的。
大家麻木,不是中国人天生麻木。而是政府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最后才让中国人慢慢的变得麻木。当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时候,多少中国人欢呼雀跃。
林则徐要在广东修筑炮台,要招兵和英国人打仗,多少人都是踊跃报名。
这就是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多少清军一触即溃,多少满清大官贪生怕死。但依旧有很多百姓,赤手空拳反对英国人的入侵。
一次又一次。
满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让国人的爱国心受到打击,到了最后中国人只能是变得麻木。但是看看我们可爱的中国人,在需要的时候依旧是如此慷慨解囊的支持国家。
“是啊,我也没有想到。”
张謇是最为感慨的。
张謇是满清状元,是光绪帝师翁同龢的弟子。而且出身富足之家,一直认为中国是落后的,中国人是愚昧的,麻木不仁的。
这不是张謇有偏见。
而是张謇成长环境就是如此。
但这一次那些普通市民踊跃捐款,都是小额小额的钱,用行动支持山东的战事,都让张謇受到很大的教育。
“季直先生,一定要记住这一刻。捐款的数字一定要严格管理,这是全国百姓的心血,是全国百姓的支持,当中不允许有任何人动手脚。有了这笔钱,我们还能够支持一个月。就不知道日本人能不能坚持。”
…………
“马恩河战役,帝国军队也是损失很大。内阁认为,这一次的战争很难短期之内结束。德国和奥匈帝国目前集结六百万军队,要战胜德国和奥匈帝国,时间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因此内阁希望从远东采购一批需要的东西,需要远东地区的稳定。内阁不希望远东地区大动荡,影响帝国从远东地区收购战争所需要的东西。”
朱尔典看着这些报告脸色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