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引进外资(2 / 2)

中国目前在亚洲的影响力是逐步的提升。中国有五亿多人口,朝鲜半岛有两千多万,还有东南亚也有几千万人口。

加起来这一地区拥有快七亿人口。

这样一个还未开发的地方,如果福特公司率先占领,那么利润的回报可以想象。

“颜总理,我很快会给答案。”

…………

192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同的年份。

中国开始慢慢的放开外资,但放开的限度有限。放开的也不是资本市场,而是一些中国目前急需发展的行业,需要外国帮助的行业。而且都是有目的性的放开,颜惠庆在努力促成美国汽车公司和中国这边的合作。

而李燮和参与的则是关于石油的谈判。

来人也是大名鼎鼎。

福特公司和他们根本不成对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和李燮和亲自谈判的是小约翰·洛克菲勒。这可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

洛克菲勒家族目前的资产超过十亿美元。

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1911年的时候,老洛克菲勒一手打造的标准石油因为违反垄断法,或者说他的石油帝国得罪了太多人。所以标准石油被拆了很多部分。不过意外的是,标准石油被拆开之后,各个子公司都受到了股民巨大的支持。因此公司拆开短短时间之后,各个子公司的股票反而是大涨,洛克菲勒家族的资产反而是继续增长。

可毕竟是一手打造的标准石油被拆开。

老洛克菲勒还是相当不满意的。

而标准石油拆开之后,独立出来的几个子公司当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埃克森石油公司。

可是新泽西标准石油也有缺点。

新泽西标准石油继承了原来的标准石油一半的资产,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新泽西标准石油缺少强有力的油田作为他的保证。一旦没有属于自己的油田,那么新泽西标准石油会慢慢没落。

因为那些拥有油田的石油公司,他们可以慢慢的发展炼油、销售这些下游。可是只有这些方面,没有油田作保证,那么就会慢慢的受到其他公司的辖制。

因此找寻一个强有力的油田,是新泽西标准石油目前最大的任务。为了改变没有出色油田的局面,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

而且他们还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开始找寻石油。

这还不够。

他们把目光放在了遥远的中国。

对于新泽西标准石油来说,他们不缺钱,他们不怕花钱。他们四处出击,就是为了找储量惊人的油田。现在看上了中国的油田。

“和中国公司合作成立一个新的公司,来参与库页岛石油的勘探,没有问题。”

小洛克菲勒没什么大的犹豫。

小洛克菲勒做生意和他父亲不同,冷静、果断,同时想的更多。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利益。他非常愿意和中国合作。

库页岛有石油,这是大家公认的。

很多石油专家都认为库页岛有丰富的石油,储量最少有几亿吨,说不定有十多亿吨。

虽然还没有确凿的勘探结果,也没有开采,但大家都确信这里有大量的石油。一旦在这里发现一个大油田,就能够彻底让新泽西标准石油稳定下来。

“至于中国希望我们支援炼油厂和其他石化厂的技术问题,如果中国政府稍微退一步,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不知道是哪一个方面?”

“十五年太短。如果增加到三十年,那么我认为没有丝毫的问题。”

李燮和没有直接回答。

李燮和也在考虑。中国因为从欧洲引进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所以在煤化工业上发展迅猛。随着中国这几年笑话欧洲技术,在煤化工业上的发展惊人。大批大批关于煤化工业的工厂成立。但是在石化工业上,却是有很多不足。

当然这可以理解。

毕竟像美国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有炼油厂的出现,后来1870年左右的时候,这方面的发展很快。然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美国的石化工业发展非常好,在目前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或者说应该是最好的。

中国不仅仅是在石油技术方面落后,在化学上也是落后世界强国。因此在石化工业上,中国可以说是刚刚开始起步。

因此中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美国这方面的帮助。

而在这方面,标准石油的技术是最好的。现在标准石油被拆开,新泽西标准石油的技术最好。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一定可以让中国的石化工业往前缩短好几十年的距离。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那就是让美国的石油公司来到中国,开采中国的石油。一旦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在库页岛指定的地区勘测到石油,那么从开采石油开始,中国给十五年的时间。

十五年之后,中国是有权利把标准石油的股份买回来。

不过小洛克菲勒希望这个时间能够延长到三十年。

三十年?

如果一个油田高强度的开采三十年,只要不是那种真正的大型油田,那么三十年之后很容易就会枯竭。不过并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是用库页岛某个区域的油田,来换取美国在石化工业上的技术。

而且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就是勘探石油的技术都是最顶级的。如果中国这边跟他们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贵公司的要求我们会讨论的。”

“谢谢。”

“希望能够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