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却是文采卓绝,是个有大才的人。”
张良看着王晋因为苏轼而缓和的眉眼,淡然笑道:
“那君清为何不提拔他?他现在也只是个六品闲职,连朝都上不了。”
王晋也笑,却是自书架中翻出了两本奏疏,上面的署名都是潇洒狷狂的“苏轼”,递给张良后,王晋看着张良越看越挑起的眉梢,
“这人性子太直,也幸好这奏疏上只是骂我,还落到我手上,他要是上了朝,也这么说话,有多少个脑袋能够砍的?”
张良翻完奏疏,笑意中似乎多了些无奈,
“这个苏轼的文采甚好,骂人都如此荡气回肠,要不是了解君清,我还真的要被他这两篇文章带动了情绪去。”
王晋无奈道:
“他本就因为上奏疏笔无遮掩,谁都敢骂,常常处在六品到九品之间反复被贬,要是把他带上朝,我估计连我都保不住他。”
张良这下也知道苏轼是什么嘴了,王晋没让他上朝,反倒是对他最好的保护了。
苏轼当初骂王晋能骂的这么狠,几乎把王晋数落成一个一无是处,只会吃喝玩乐败家的大奸佞,好像只要他继续做相邦,大秦早晚要凉在他手上一样。
王晋居然还能把苏轼给收服,让苏轼专门写奏疏约他喝酒,可见王晋的本事了。
读书人都是骄傲的,他们有属于他们的书生意气和文人风骨,这点张良心知肚明,他们往往认定一个事情,是很难轻易改变的。
王晋是如何的光风霁月,能让一个根深蒂固的认为他是大奸佞的书生,对他改观,还邀他喝酒作诗?
想着,张良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那君清之后打算给苏轼什么样的职位?”
张良问的倒不是逾矩,应该也是觉得苏轼文采斐然,一直沉沦于六品之下,太过屈才,所以才想着为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谋一个好官职。
不过苏轼的官职,王晋早就已经打算好了,也和苏轼商量过了,
“是国子监祭酒。”
张良有一瞬间的不理解,而后才道:
“是相当于学堂的总管事?”
王晋点头,“我已经和陛下商议过,待她皇位坐稳,就要开展教育,大兴科举,这样国家才有更多的可用之才,所以自地方到中央开设学堂和国子监,让寒门也能通过教育,走出一方大吏。”
张良当即点头,“君清果然是治世能臣!”
若是只靠他们这一代人,纵然大秦真的可以盛极一时,那也是没有办法长久延续的,因为往后没有了能臣,再大的基业都会被耗完。
王晋这样兴办教育和科举的想法,正好可以为国家以后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只要一直有能臣可以治世,大秦定会长久延续,长盛不衰!
王晋笑道:“苏轼文采斐然,书法上的造诣也不低,到时候,正一品的国子监祭酒之位,我定会给他留着。”
张良点头,刚想说什么,暗卫又突兀的出现:
“大人,孙尚香有消息了!”
王晋当即转眸,
“怎么样了?”
暗卫却低眉,“受了点伤,但是不严重,身边还有两个暗卫,一个侍女,被‘往生阁’困在城西靖城山的大山之中。”
王晋皱起眉,眉目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