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章在御书房中。李世民也是看着桌案前兵部呈上,出自程名振之手的奏折。不由得有感而发,问向一旁的侍中,王珪。“王珪啊,朕怎么总感觉,自贞观以来。”“可能也是自隋唐以来。”“这朝廷以及朝中官员,对国事的治理远不及前古。”“尤其是在贤臣,能臣得以重用的这方面。”“尤为明显。”这时候,王珪略微思忖了一下,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通晓经史的儒士,故风俗淳厚。”“近世以来,朝廷过于重视华丽、精美的文章,而轻视了儒家学术的内里。”“又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听着王珪的答复,李世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王珪啊,你最后提的这一点,朕却是深有体会。”“之前戴胄做宰相时。”“所秉持的,就是法家之学。”“其反响,以及对朝廷政务的运转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小。”“最终以至于朕不得不撤去其宰相之职。”“这治国之事啊。”“尤其是处在朕、宰相、各部尚书这些重要的位置上。”“还是要以儒术为根本。”“而像法家之学,还是更适合用于刑部、大理寺等这些位置上。”“当年隋炀帝时,盗窃案频发。”“于是隋炀帝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有疑点,均严刑拷打令其服罪,总共二千余人,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可结果呢?其中只有五人曾有前科,其余都是普通百姓。”“可最终,这张元济竟不敢执意上奏讲明真情,干脆全部杀掉了事。”“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隋朝又何得不亡?”“这件事,我们也要深以为戒才是!”说到此,李世民又随之问道:“王珪,近来朝政繁忙。”“朕也就未宣李秋到这御书房中来。”“而朕不宣他,他自己从来都没有主动来过一次。”“如今他又在忙碌些什么?”王珪这时候微笑着说道:“陛下,近来您这边都觉得政务繁忙。”“他们尚书省那边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估计就是陛下真的宣见李秋,他来了也得跟您请假,跑回去继续处理政务。”“在程名振来之前,李秋主要忙碌于兵部诸事。”“现如今有了程名振,我看他也是终于得以脱身。”“将主要的精力都挪到了荆州那边的春耕之事上。”“近期,段仑、宋佑、马周等人,都已经赶到了荆州那边。”听到此,李世民点点头。“这程名振,着实是个人才,能臣。”“当年在武德年间时,朕就听闻过他。”“太子建成,对他也是颇为器重。”“现如今一看,他竟然比朕心中所想的,还要更有才干一些。”“若不是有李秋的发掘和举荐。”“朕以及这朝廷,怕是就要与这样一位难得的好官,能臣失之交臂喽。”王珪此时也是微笑着说道:“像李秋身边,也却是聚集了一些诸如张蕴古、范兴、宋佑、程名振这样的能臣。”提到张蕴古,李世民不由得摇头笑笑。“前阵子,朕打算把张蕴古调回到朝中来做事。”“可是李秋说什么都不答应。”“不论是这张蕴古,还是范兴,可都是这小子当年从朕这边偷过去的。”“现如今他用上了手,反倒是不还了!”......正如王珪所说的那样。在兵部有了程名振撑起来后。李秋也就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荆州、岳州、复州这三州的春耕之上。这里毕竟是武士彟管辖之地,算是自己家的地盘。操作起来相对成功率更大一些。也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就是如此。这边的春耕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麻烦。在芙蓉园中,刚刚从荆州赶回来的马周。找到了李秋和罗可心、武珝等人,汇报那边的情况。“王爷,两位王妃。”“现在荆州、岳州、复州等三州,已经由州府鼓励他们播种我们的新种子。”“可是这中间,遇到的阻力和问题还是不少。”“初期看,愿意种植我们种子的百姓很少。”“隐约间,也有着士族和其他势力的影响。”“只要我们第一年的春耕草草收场。”“对于民部和王爷您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武珝这时候也皱眉说道:“爹爹在给我的信中也提到了此事。”“荆州那边百姓的教化,远不及关陇、山东地带。”“纵使这几年有些起色,也是有限。”“现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士族和一些有心人的煽动下。”“那边的百姓听到了不少流言。”“不敢种我们的种子。”“在他们想来,每每有好东西,定然是先从士族豪绅开始。”“最后才能轮到他们头上。”“可如今,那些士族豪绅轮不到,这里面肯定是有着问题。”李秋此刻点头说道:“这些困难,只要想办法,就总能有解决的时候。”“还有一点,你们要记住。”“咱们第一年想要的,不是总产多少粮食。”“不要总量,要的是效果。”“到了秋天,我们要让陛下和朝廷看到,我们的耕田上,每亩会有多高的产量。”“而且,现如今不是还有一些愿意种植我们种子的百姓吗?”“只要第一年的例子打出来了。”“这第二年也就好办了。”“还有一种最坏的打算。”“那就是若是实在不行,咱们就花钱把地给买下来,租下来。”“然后由我们自己的人去耕种,雇人去耕种。”“等到秋天时,这一大块示范田,必须要做好。”“做出来。”
第1055章(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