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子要这么文雅,是拿不到饭勺的。
于是,赵卫东就先挤到集体用的大蒸饭桶前,看到有一个人装完饭,赵卫东没等他放下就从他的手中拿到饭勺,看样子在大集体吃饭,是不能客气的,否则有可能饿肚子。
赶快就往碗里装饭,想到装饭就像抢一样,他也自然将饭压实并装得特别满,像小山一样,这样就能少来装一饭。
这也是到大队后吃的,第一餐没有地瓜米的饭。
可是,没等赵卫东吃完一碗饭,有不少的人已经吃了五碗饭,赵卫东吃到第三碗,多数人已经吃了七、八碗了,有一些社员已经吃饱饭了,等到他吃下大半碗饭时,全部人都吃饱了。
桌上几大碗的青菜,也都吃得干干净净的。
赵卫东心里感叹到,现在的人饭量太大了,估计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太少,如果社员有一定量的肉禽蛋食品,饭量就会减少很多,也就不会缺食了。
而且一年当中,也只有双抢的时间是集体伙食。
而且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必须保证人吃饱饭,因此伙食的标准特别高,每人每餐一斤八的大米。
可以说这是一年当中,社员可以放开肚皮吃的时候。
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能够真正吃饱饭,平常在家里吃可不敢这么吃,否则家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按照现在居民的粮食供应标准,小孩21斤,成年人28斤,重体力劳动者45斤,这就到顶了。
可是在农村双抢时,每人每餐1.8斤大米,每月可就是162斤大米。
如果按这个标准,多少粮食都不够吃了。
这也难怪这个时代,社员经常说吃不饱饭,也不敢吃饱饭,所以分配给每家的口粮,每家都不够,因此还需要补充很多的杂粮。
用地瓜米掺到米饭中,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因此农闲时就吃地瓜米饭,农忙时才吃白米饭,也只有在集体伙食的时候,才能有放开肚皮吃饭的时候,在前世的时候,赵卫东听一个个子不大社员说他每餐都要吃十八碗饭,每餐1.8斤大米,都不够他吃,他还要吃别人的份额。
也确实高强度劳动,还有没有高蛋白食物。
让人们不得不以数量去补偿。
前世的赵卫东,也经历了这一切,原来插队前吃两三碗饭就饱了,而且是没有压实装特别满的那种。
可是插队后,劳动了一段时间后。
自己的饭量竟然也惊人的增加到,每餐要吃到八碗饭,而且是压实装满得像座小山的八碗饭,就是如此,自己还是其中饭量最小的社员,当然如果不吃那么多的饭,真是没有力气干那些重体力活。
这一世的赵卫东,可是没有吃过任何的苦。
而且生活十分优越,特别是在国外,生活确实很奢侈,这也就让他一时无法适应这样疾风暴雨式的吃饭方式。
而且现在的社员,可是不会跟自己,讲什么温良恭俭让。
没有菜光饭吃饭,赵卫东还真是不习惯。
虽然说菜特别咸,但还是很好下饭的,刚才菜很咸,自己也不敢多吃,还好还有很多浓浓的米汤,他就只能去装了一大碗过来,吃一口饭喝一口米汤,他又吃了一碗饭肚子才饱,本来赵卫东还认为自己的饭量已经够大了,一个人要吃三个人的饭,没想到来到农村,自已的饭量,仅是一般社员的一半,是饭量大的社员的三分之一,还真是少得可怜。
走到院子一看,人已经走了一大半,只有一些是等自己的人。
赵卫东很不好意,因为自己一个人,误了大家的事,看着社员们善良宽解的目光,赵卫东觉得这是在对自己的鞭策。
在大集体吃饭,一切都得快。
不要不好意思,要争先恐后,手脚要快,吃饭同样要快才行。
社员们见赵卫东吃完饭出来,马上挑上箩筐,有几个人还帮别人挑箩筐,有四个社员空着手,赵卫东有点纳闷,自己空着手,空箩筐还要让别人帮助挑,真是奇怪。
走了一段路后,赵卫东看到前面的路边。
有二台打谷机,马上想到自己这一组的打谷机,难道己经送到地头去了?到了面前才知道这台就是自己组的打谷机。
因为那四个空手的社员就是负责抬打谷机的。
四个社员抬起二台打谷机就往机耕道走去。
大家一到田里,队长马上将箩筐放在田梗上,拿起镰刀开始收割水稻,大家也一起下到田里开始收割,很快就割空了一片,四个社员就把二台打谷机抬到田里,安放好后,马上就开始打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