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京城的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因为房间有暖气,大家没事多是呆在宿舍,可是,赵卫东此时的身体,已经到了不畏寒暑的地步,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窝在有暖气的宿舍里,他前世念的是一所,著名的船舶设计大学,对华清园确实不太熟悉。
因此也就喜欢到校园内漫步。
在其中漫步印像最深的是,华清园实在太大。
不愧为曾经的皇家园林,据说占地面积约六千多亩,比京城大学还大一倍,汽车允许在校园通过,当然也是划了一定的通行范围。
这个时代的汽车不多。
园内马路上多为自行车,由于是初春,天气还十分寒冷,因此步行者十分有限,多是来去匆匆。
华清园布局得四方四正。
除几处保存完好的古迹内有曲廊回转,奇花异石外,它的新老建筑大多均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即使建校初的古建筑四合院,也为方形结构,最显眼的是,直来直去的条条大路,笔直地向前伸去,圆形的弯道实为稀有。
赵卫东猜测这和后世的,设计者的“同方”理念或许有关。
华清有处知名老建筑叫“同方部”。
据说“同方”二字源于《礼记·礼行》中“儒有合志同方”句,“方”作“道义”解。
“同方部”可解释成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清华人喜欢方形,估计大概出此理论,清华路,则是穿过二校门后的一段校园主干道,路旁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初春的阳光从树叶落光后的层层树枝间暖暖洒在路上,因为天气寒冷,路上少见匆匆的师生员工。
走在华清路上,远远眺望到大草坪和大礼堂。
大礼堂,华清早期四大建筑之一。
也是华清最著名的建筑了,融合了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华清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欧洲风格。
这座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
科学馆,位于大草坪一侧,也是华清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始建于1917年,成为了后来华清理科辉煌的发源地;图书馆,华清早期四大建筑之一,老馆始建于1916年,日晷,位于大草坪最南端。
是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
下部底座镌刻着的铭言:“行胜于言”,成为了华清的校风。
另外,赵卫东对华清园花草的印像,也特别有感触,虽然它和其他校园一样不缺小花小草,就连在寒冬也不缺乏,最动人心魄的绿色。
还有就是随处可见、高入云端的毛白杨。
这种树,看它时非得仰视不可,足见它的高傲,而它外表的朴实、厚重,又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和,赵卫东一边慢慢走着,一边欣赏着华清园独有的风景线。
白色的典雅的欧式建筑。
上面有清人“那桐”的题字——华清园。
京城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布局,京城的规划源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弯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给除九轨,左袒右社,面朝后市”。
他知道京城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文明建筑最多的城市。
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巍峨的城墙,这里有温馨宁静的四合院,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华清园给人一种庄重、幽静的感觉。
赵卫东走到华清园,新林院8号这座教授楼,站在楼前注视着,这里,曾是高朋云集的场所,林徽因女士、梁思成先生,结交了很多的作家、艺术家、教授、学者,出入皆才俊,往来无白丁。
常客中有金岳霖、梁宗岱、朱光潜、沈从文、周培源……
等等都是饱学之士。
他们一起常来谈诗论艺,研究学术,这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大师们,聚集一起聊天,享受着,领悟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谛。
彼此之间扩大知识视野,养成一种较全面的文化气质。
启发着自我学识的思维。
走着走着,赵卫东走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其实并不大,却生得玲珑,来的清秀,透出一层清净平和的气息。
荷塘的南面是一栋画廊,其它三面为丛林掩映,将荷塘隔离出来,自为一景。塘边是石头铺的曲径,四周水柳,垂碧而下,拂着水面,那水柳为数不多,却疏朗有致。
几处冬枝,也着实耐人寻味。
叶子微泛着绿意,淡黄的底子柔意适人。
宛若散发淑贤贞静之气的少妇,朱自清清秀的雕像,端坐荷塘北边,稍拎衣襟,虽则是人雕,却不见骄意,恰似自然的手笔。
轻轻之一抹,便融在其中了。
塘边坐着一位姑娘,在执笔作画,赵卫东看着背影有点熟悉的感觉,走近观赏,她画的是初春中的荷塘,一片残荷败柳中孕育出,点点溢出的青翠,赵卫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