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还是应届毕业生,老师们不知不觉的,态度变了,原来的兴师问罪的口气慢慢淡了,口气也越来越和蔼了,对赵卫东的不听课行为,也慢慢的不是那么深恶痛绝了,提问的问题也由前面的为了难倒他,而便于批评教育的一个由头。
可后面渐渐变味了。
老师们开始把自己的一些,学术研究的难题,来向赵卫东提问。
这个时代的专业学术难题,对于向三十多年后的专家来说,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
赵卫东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回答的有多么不合时宜。
所有在听课的同学们都是初学者,完全不知道赵卫东回答问题的价值,就是赵卫东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因为这些对他来说,只是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只有老教授们才知道无比巨大的价值。
这一下,老教授们可是集体失声了。
都不约而同的,去查赵卫东的档案资料,原来这个赵卫东今年只有十七岁,竟然是江西省的高考状元。
虽然各省的高考卷子不同。
但从总分上,他还是全国的状元。
原来这个赵卫东同学,竟然是这样一个天才,实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既然是天才,肯定是与众不同的,可能是学习习惯也与众不同,老师们心里释然了,随后,老教授们看到赵卫东同学。
眼光都变绿了,谁都想把他收归自己的门下。
他们相信赵卫东同学,未来发展空间无比巨大。
老教授们都向系领导提出要求,要破格招收赵卫东同学,为自己的研究生,因为他的基础已经非常牢了。
完全有资格参加研究生的学习。
本来读研究生必需是,大学毕业生才能报考的,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是没有资格报考的,可赵卫东同学同学不一样,他已经具备机械工程专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这一下系里的领导为难了。
现在虽然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但是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已经开始显露,对于特殊人才破格的限制已经开始打破,是可以破格读研究生。
但为难的是很多个教授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若是答应了那个教授,都不合适。
如果答应了一个教授,就要得罪很多的教授,这些多为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得罪这些知名专家,是系里的领导,都必需要尽量避免的,到底如何答应,系领导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经过多方商量沟通六个老教授。
没有一个肯放弃,工作陷入了僵局。
突然系主任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好办法,让老教授们找赵卫东同学,他愿意跟那位,系里就批那位,这样不就结了吗。
没有想到系领导的麻烦少了,赵卫东同学的麻烦可就多了,这几个有带研究生资格的老教授,轮番把赵卫东叫去,要求赵卫东选读自己的研究生,赵卫东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受欢迎。
只要是能带研究生的,都找来了。
看到刚上大学就能有读研机会,赵卫东也非常高兴。
不然漫长四年的大学生活,还不知如何渡过,而有研究生就自由多了,只要把研究课题完成了,写出论文就行。
赵卫东知道,新我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从1966年后,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
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81年5月20日,□□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我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
赵卫东心想现在的研究生虽然没有学位。
但这第一批的研究生,赵卫东知道未来的走势,他知道研究生毕业正好能赶到实施学位制的头班车,太好了。
可是到底选那个教授的研究生。
赵卫东也挺费思量的,其实对于自己来说,现在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博士课程都是太初级的东西。
今后三十多年,对于机械制造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
对于这六个老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对于赵卫东来说根本没有难度,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赵卫东的脑子里有很多,有足够多的课题完成众多的研究生课程。
为了满足老教授们的愿望。
对于老教授们的研究生课程,他答应了六个老教授的研究生课程。
至于课程学习方面,对赵卫东来说根本没有难度,学得快、记得好,鉴于赵卫东同学的特殊情况,系里批准了赵卫东同时参加六个教授的研究生学习,同时系里还特批了,赵卫东同学的学习方式。
可以由他自己,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对于赵卫东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