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大队都经常有参加各种会战,大队社员都非常清楚,都是十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就不要参加。
可是赵卫东才插队第一年。
根本不懂这个情况。
认为自己已经高中毕业了,来下乡插队,就是成年人了,也就主动准备好柴刀、锄头和被子等生活用品,爬上大货车,到了植树造林大会战现场,也就成了年纪最小的参与者。
当时那场面真是宏大无比。
公路上客车、货车、拖拉机,就象是一条长龙,路边还有很多人,举着红旗排着队,赶赴会战地点。
看样子是县里找不到。
那么多的车辆。
只能够是离会战地远的,会战指挥部安排车辆接人,而近的地方的就只能是,走路赶往会战地,所以在村里上车的时候,只有十几二十部大货车,越往会战地,汇集的车辆就越多。
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
车上全部满载着全县的社员,全县所有的青壮年,都往一个地方汇聚,真是人山人海气势非凡,也是热闹非凡。
在靠近会战地的路上。
满眼看上去,所以的路上都是车辆,都是红旗飘飘。
是看到的每一条的路上,都是如此,所有的车流、人流都汇集到会战地,那种情景给赵卫东带去震撼,实在是无与伦比,他平常看到很多人的场面,就是在学校的操场上,电影院的广场上。
几百人的聚集已经是很壮观了。
可是数万的会战大军,汇聚到一起,那给人带来的视觉震撼,真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想象解放战争时期。
数百万的支前民工,支援前线的民工大潮。
眼前只有几万人的会战大军,就如此的规模宏大,那么数百万的支前民工,那规模是何等的宏大,给人的震撼更是惊人,就连见惯了千军万马的陈元帅,对数百万的支前民工,也被震撼到了。
来到会战目的地。
大家全部都住在,社员的家里,每户社员家都住几十个上百个人,晚上所有的楼板上,都密密麻麻的躺满了人。
楼下就木材铺在地上。
被子放上去,就是睡觉的床铺。
因为赵卫东年龄小,生产队队长特地给自己,安排一个小竹床,给自己晚上睡,从那之后的两个多月,赵卫东就一直睡在那,只能睡一个人的小竹床上,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能有个床就不错了。
只是竹床特别冰。
夏天睡是个享受,但是冬天睡就是受罪,因为参加植树造林大会战的人实在多。
据说有几万人参加会战。
生活条件肯定是无法保证的。
草席对于农村社员来说,肯定是没有人带,大家带的只是被子等,一些基本生活用品,没有草席的竹床,冬天睡的滋味还真不好受,只能用被子垫在下面,不然冷冰冰的根本躺不下去。
前世的赵卫东。
个子小多了,瘦瘦弱弱的,很多人家把大门板,都拿下来当床睡了,每到晚上寒风刮得又很起劲。
因为到处都睡满了人。
赵卫东只能安排在,门口进来的过道上。
晚上寒风凛冽,只要有一个缝隙,风都能钻进去,赵卫东只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才能感觉到一点温暖,只是睡着后,根本就没办法保证,稍微一翻身,不是被子缝隙露出来。
就是身子落到,冰冷的竹床上。
每个晚上都要被冻醒几次,到早上洗漱也是人挤人,所有的人都是紧张忙碌的,做好自己的事。
吃完饭后。
第一天所有的人,都拿着柴刀上山。
参加这样的会战,对赵卫东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他不懂得要怎么做,他就观察社员,他们怎么做,他就怎么跟,社员们拿什么农具,他也拿什么农具,最后他看到所有的社员都脱下鞋子。
光脚出工。
赵卫东也脱掉鞋子,赤着脚去山上,他跟本不知道,他自己与社员不同的地方。
社员脱鞋子主要是怕把鞋子穿坏了。
而且那个时候农村。
还是穿布鞋居多,布鞋是不防水的,因此无法穿着鞋子去田间劳动,再则布鞋都是手工做的,非常费工,做一双布鞋要很长时间,所以村民都很珍惜,平常也就养成了赤脚的习惯。
因为长期在劳动中。
赤脚走路习惯,脚上都长有厚厚的老茧,形成很好的保护,就是冬天他们在劳动中也是如此。
因此在冬天赤脚。
也根本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赵卫东从小,在干部家庭长大,很少赤脚走路,更没有在冬天赤脚走路的经历,在刚下乡插队时,开始也不习惯赤脚走路,都是穿鞋到田里参加双抢,看到大家都没有穿鞋。
自己一个人也不好特殊。
后来才慢慢学会赤脚下田干活,那个时候的夏天,赤脚走路虽然很不舒服,但很快也适应了,脚上的老茧也长了一些。
但由于恢复高考。
又回去几个月复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