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就是把锄头柄折了,也翻不过来。
可见这层山皮的,根系之间拉力有多大,有这么大的拉力在,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绝对减少95%以上,后世山体滑坡之所以频发,首先是没有山皮拉住,又没有大树的根系固定。
还没有大量的阔叶林。
大量蒸腾作用。
使得山体内的水分,很难出现过饱和现象,大量泥质山体滑坡,主要的引起原因。
就是山体因为长时间下雨。
山体内的水分过多,达到超饱和状态,这时山体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此时如果含过度饱和水分的山体,有韧劲很大的山皮拉住,还有根深叶茂的大树固定,再加上大量的阔叶林的大量蒸腾作用。
山体内的水分。
就不容易出现,有过饱和水的问题。
就是偶尔有出现,有山皮根系的牵拉作用,也就很少有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
而且失去活性后的山皮。
在不断的风吹雨打中,所有的养分在三五年间,也会流失怠尽,因此山更贫瘠了。
所有裸露的土地,夏天在太阳直射之下,温度又高,很容易灼伤林木,而冬季在严寒之下,又容易冻伤林木,事实上如此的植树造林方式,不仅不能加快经济林木的生长,而且事实上造成生长缓慢的后果,而且林木的死亡率也不低。
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而现在,大量的原始森林还没有被坏。
这就为森林植物的蒸腾,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正常年景,普遍都是风调雨顺。
而在林区降水时。
雨水先经过林冠后,再落到地面上,这层如同海棉状的山皮,能够大量吸附水分,含水率非常高,而山皮之下的土壤,在山皮的保护之下,很多树木死亡后根系腐烂形成通道能够长期保存,使大量的雨水通过根系网络快速渗透到大地之中。
可以在山皮和土壤中,涵养大量水分。
这也是现在大山内到处有泉水。
不管雨季还是旱季,泉水不断,这一层充满树根、草根的宝贵山皮,有效的保护水分和土壤。
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赵卫东知道,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就是更早的时候,因大量的原始生态还没有被破坏,森林能够大量涵养水分,同时在干旱的时候,又能将涵养的水分大量蒸腾,很好的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下大雨,河水不会暴涨。
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水不会暴跌。
就是发大水,河水也不会变成黄河,水不黄就说明水土流失极少,因此常年溪流流量都比较稳定。
很明显,森林未被破坏地区。
通常河水的流量都非常丰沛,成为早期交通不便地区,对外交通的首选。
有丰富森林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少,温度变化缓和,冬季融雪时间比无林区长,雪水也能慢慢地渗入土中,林地上的植被,如枯枝落叶和草丛等都有很强的吸水能力,特别是松软的山皮组织吸水能力更强。
这样,原始生态的森林地。
能够积蓄大量的水分。
源源不断地供给,森林植物蒸腾和生长的需要,其次是林区降雨,一部分雨水被林冠阻截,停留在枝叶上。
可直接蒸发到空中去。
增加了森林上空的水汽,研究表明,同等的阔叶林面积里,在温带一个夏季蒸发量旺盛时期,蒸发的水分,比同等面积的针叶林区多20倍,再者是森林地带,与森林外边的无林地带。
夏季在太阳强烈照射下。
受热后增温程度不同。
容易发生局部对流,使空气上升,这也是成云致雨的条件,另外森林比平地高,森林又是空气流动的障碍。
平流的空气向森林区移动时。
受到起伏不平的林冠的阻碍,就会在动力作用下被迫上升,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垂直交换运动加强,林冠表面的空气温度迅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因气温降低,湿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大量凝结出来,会导致局部降雨。
因此原始生态保护好的地区水汽多。
垂直运动相对强。
所以这个地区降雨也就多了,当地的小气候,也就特别容易出现,风调雨顺的气候。
很明显,现行的植树造林方式。
是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方式,如果把经过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才能培育出来非常珍贵的山皮组织,瞬间就毁灭掉,这是非常可惜的,给自然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其实原始的山皮内。
不仅有生机勃勃的根系,各种植树的种子。
还有完备的微生物体系,分解枯枝落叶,分解一切动植物尸骇,使之成为养分再被植物吸收。
可以说山皮内存在的微生物体系。
就是一个完备的,小型微生物加工厂,对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是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一环。
总而言之,整个森林内,有完整的生物链,从森林中落下的枯枝残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成为易于吸收的养分,再被植物吸引,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经过炼山、翻山后。
珍贵致极的活性生态山皮。
就完全失去活性,失去涵养水源,失去保护水土的功能,更失去大量的微生物、昆虫对森林生态循环的重大作用。
剩下的只有肥料的作用。
等到山皮内那些根系死亡腐烂之后,那个通过无数的根系织就的完整水土保持屏障,也就彻底消完,这也就是后世,森林资源被毁灭性的开发利用,错误的植树造林方式。
使得无数的河流都变成黄河。
每年全国的水土流失问题,
越来越严重,造成无比巨大的,水土流失问题,洪水泛滥成灾,堤坝越修越高,可是洪水越来越大。
可是造成的损失。
也是越来越多,这是破坏生态带来的恶果,还有就是山间品类繁多的各种野果,也几乎消失不见了,各种以野果为生的动物,也就自然大幅减少,很多甚至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采取如此方式的植树造林办法。
完全可以说利少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