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微抵达军事科学院时,军医学员们已经结束了晨跑,都自觉提前到教室里温习上次上课的笔记。
见她进来,立刻全体起立行军礼。
“沈老师好!”
“学员们好,请坐!”
沈之微放下讲义,看向他们,微笑问:
“对于上次的学习你们有没有疑问?”
一个学员举手,“报告,沈老师,我有疑问!”
“请讲!”
那位学员站了起来,“沈老师,我们的教材怎么还没有发?”
这似乎也是大部分学员的疑惑。
他们都很期待地看向沈之微。
“教材下个星期印刷厂会送过来。”沈之微解释道:“对你们的教学,我不会墨守成规,为避免你们只学理论不会临床运用,所以这套教材和医药大学的不一样,是我筛选过的,总体还是从经典中选取。”
“主要依据是黄帝内经、针灸大成、金匮要略、伤寒论。”
后世不少医学生毕业后连自身的感冒都治不好,只会喉咙一发炎就上板蓝根、双黄连。
见炎症就说上火,寒凉药猛下。
以至于不少人越治越严重,甚至伤及元气。
这些庸医基本的寒热都不会辩证。
累及整个行业被嘲笑。
都是因为在学校就没学好。
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老师本身医术不高,有的教授理论滔滔不绝,临床看病抓瞎,误人子弟的不少。
才会出现有的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方竟然出现二三十乃至四五十味中药的奇葩,让人诟病和厌恶。
不知道的还以为把整个大药房搬过来了。
这些医生把脉、望闻问切无一能通,大部分还要依托西医科的仪器检查病症。
这种医生哪里能治愈病人,就连自己生病了也是第一时间往西医科跑。
遇到疑难杂症,更是束手无策,直言治不了。
以至于,有的病人只能向民间寻找老中医,可是大部分民间中医学历不高,治病理论讲不清,不会发表论文,就是治好了,也是被质疑是病人自愈。
所以,沈之微和他们见面第一天就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要是传得不伦不类,害人害己。
沈之微刚解释完,教室外来了一行人。
市一医院的章医生带了四个病人过来。
还有两个护士跟过来。
他自己背了一个药箱,一个护士拿着一个药罐子,一个护士拿着个小炉子。
“沈医生,我带病人过来了。”
四个病人,两男两女,看到沈之微,一脸激动快步迈步进教室。
“沈医生,听说你要亲自给我们治病,太好了!”
“沈医生,我这病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治好,就指望你了。”
“……”
几百名军医学员齐刷刷转头看向他们。
没想到沈老师说到做到,真的要现场治病教学。
好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这几个病人和医护人员看到超大的教室里坐着几百个军医,有些惊讶。
来之前听说过这次治病是参加沈医生现场治病示范教学,但没想到她的学生这么多呀!
有点慌。
“战士们好!”
“老乡好!”学员们齐声道。
“这些都是我的学生,谢谢你们愿意参加教学医案临证。”
沈之微略解释过后,请学员搬凳子上来,让病人在讲台边坐下。
又让医护把药罐和炉子搭起来,这是后续的上课道具。
“沈医生,这是病人的病历。”
章医生把四个病人的病历交给沈之微,态度十分恭敬。
因为这四个病人的病情属于疑难杂症,中西医都束手无策。
沈之微敢这样随机挑选病人出来做教学示范,不但勇气可嘉,也更证明她的医术已精湛到无人匹敌,所以才这么自信。
“那我们一个个治吧。”
沈之微翻看完病历,念出第一个病人的名字。
“倪伟才。”
“是我。”一个六七十岁的病人举手。
沈之微点头,“老先生,请到前面来。”
这位病人站到前面,面向学员。
沈之微拿起话筒向学员介绍这个病人的病情。
“这位病人在临床上的症状是腰损伤。”
病人扶着腰,拧着眉头补充道:“我是前几天在家搬花盆的时候扭到的,躺着、站着都疼,X光拍片检查没有发现骨折。”
“也在医院针灸治疗过,就是没见效果,现在呼吸都带着疼,咳嗽就更疼了。”
“好,请转个身,背对学员。”
沈之微边下令,边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人体穴位图。
一张正面,一张背面。
七八分钟画完后,她指着黑板人体背面图解释。
“这条中间脊椎线下来对应的是中医学中的督脉,它对面就是任脉。”
“老先生疼痛的位置就在这里。”
“通常的腰椎扭伤,我们的针灸穴在委中穴位。”
“中医针灸有句口诀,腰背委中求,意思是腰背的问题可以在委中穴进行治疗。”
沈之微拿戒尺点了点黑板上的委中穴。
“但是我看过病人的病历,之前的医生给他在病人两腿的委中穴位做过针灸,并不见疗效。”
“各位学员请注意,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十分重要,特别是这种外伤,病因、病情要询问病人。”
“刚才老先生是怎么说的,哪位学员起来复述一遍?”
沈之微目光扫过下方听讲的学员。
不少人举手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