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房中。
朱元璋将手中的条约协议以及倭岛的讨贼檄文,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不明白李进为何要把事情搞得如此麻烦。
在朱元璋的心中,倭岛不过是一个蕞尔小国,只要朝廷大军一到,倭岛这种小国,还不是手到擒来?
哪里还用的着如此麻烦?还要让倭岛进行割地赔款?岂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朱元璋思虑不定,决定将刘伯温召进宫中奏对。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不仅仅召集了刘伯温一人,他把李善长还有胡惟庸,也全部给叫了过来。
当然还有如今的礼部尚书宋濂,毕竟外交这种事情,乃是礼部尚书的职责所在。
没过多久,几名朝中重臣就被朱元璋给叫到一起,开始端详李进的那份讨贼檄文。
至于条约之事,朱元璋觉得比较激进,等到几人先看完这个讨贼檄文再说。
胡惟庸和李善长对于朱元璋要开海一事,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待看到这个讨贼檄文之后,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会写这么一个讨贼檄文?
倭岛再怎么样,那也跟大明没有关系,更别说也没听说倭岛发生什么大事?
宋濂更是一脸懵逼,他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对于倭岛遣使来大明之事,他早就交给了费清负责。
现在朱元璋突然写了一份对倭岛的讨贼檄文,不禁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场中也许只有刘伯温是唯一知情人,毕竟朱元璋已经和他商讨过开海一事,再加上从朱元璋口中得知,倭岛生产金山银矿。
这一点更是让刘伯温明白,朱元璋是肯定会对倭岛下手的。
只是,他没想到朱元璋下手竟然如此之快,这才短短数日,朱元璋竟然就已经炮制出这么一份讨贼檄文,看其中内容,已经是对倭岛势在必得。
不过这份檄文却是让刘伯温眼前一亮,解开了刘伯温心中多日的忧虑。
朱元璋见几人全都看完之后,轻咳一声,开始询问:
“诸位爱卿,这份讨贼檄文,你们觉得如何啊?”
李善长照常第一个站出来,回答道:
“上位,容臣先问一个问题,这份檄文出自何人之手?”
“礼部郎中,李进。”
朱元璋淡淡开口,但是这句话却是让在场众人全都一惊。
李进,他不是在上沪县好好的当县令呢吗?怎么突然跑去礼部,当起了什么礼部郎中了?
胡惟庸和刘伯温情不自禁的看向宋濂,毕竟宋濂是礼部尚书,此事他应该最清楚。
但宋濂也是一脸疑惑,好像不记得自己礼部有个叫李进的郎中。
“李进对倭岛国情比较了解,所以咱特意点了李进做礼部郎中,此事不必大惊小怪。”
朱元璋看到众人表情,开口解释起来,随后继续问道:
“诸位觉得李进的这个讨贼檄文,是否恰当?”
“上位,老臣以为,这份讨贼檄文言辞实在是太过激烈,是为不妥。”
李善长听到是出自李进的手笔,当即开始了批判性谏言,说道:
“而且这份讨贼檄文上面,竟然还要求咱们大明出兵,实在是无稽之谈。”
“那倭岛距咱们大明万里之遥,还远隔重洋,我们大明军队虽然精锐,但是难道要飞过去不成?”
“荒谬,实在是荒谬。”
“臣附议。”
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弟子,自然是第一时间举手赞成。
朱元璋此刻却是不发一言,目光则是扫向了宋濂和刘伯温。
刘伯温心中还在权衡利弊,好似在思忖着什么,没有立刻回答,反倒是旁边的宋濂开口说道:
“皇上,老臣以为,这份讨贼檄文的初衷是很好的。”
“倭岛作为我们大明的属国,若是倭岛真的陷入内乱,有乱臣贼子,我们大明作为宗主国,的确有义务拨乱反正。”
“铲除倭岛的逆臣,还倭岛一个朗朗乾坤,保证我大明属国的利益。”
“可是,这份讨贼檄文却是有些想当然了。”
“正如李相所说,倭岛离倭国隔着大海,我大明即便出兵,也抵达不到倭岛。”
“是以,微臣以为讨贼檄文可以发布,但是请求大明发兵的那一段,就别添上了。”
朱元璋摩挲了一下下巴,目光又换向刘伯温,想听听刘伯温的建议。
刘伯温好整以暇,轻声说道:
“臣以为,我大明应当出兵。”
朱元璋眉毛一挑,有些惊喜道:
“哦?伯温何处此言?快快说来。”
“倭岛自前朝时期,就一直不服王化,且实力不弱。”
“当初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征服倭岛,一共发动了三次征伐。”
“可惜,都因为倭岛的誓死抵抗,以及有大海天线作为屏障,最终功败垂成。”
刘伯温侃侃而谈,自从上次跟朱元璋商量过出海之事后,刘伯温就在家中恶补关于海外的知识。
而在书籍之中,对于倭岛的记载还算是略微详细。
当初忽必烈三征倭岛,却全部铩羽而归的记载,让刘伯温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