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秀听赵和切中要害,直接问到盐政的重点,崔呈秀叹了口气说道:“名师果然出高徒,贤弟这句话道出了现在盐政的不足!”</p>
崔呈秀就在西园的茶棚将盐政的两法来历讲了一遍,同时崔呈秀知道赵和水平不高,生怕这家伙听不懂,所以并没有晦涩难懂的明代盐政术语,而是翻译成直白易懂的语言。</p>
崔呈秀不愧是后世阉党的领军人物,这席话将开中法与折色法的不足与优点说个透彻,赵和听得连连点头。</p>
开中法原理很简单,就是当年天下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社会基础已经被破坏殆尽,从富庶的南直隶运物资到边关实在不合算,所以朱元璋利用农民的智慧想出了一条缺德主意,将朝廷不肯负担的运输成本转嫁给商人。</p>
朱元璋规定,商人可以运输粮食到边关,然后在边关守将手中换取盐引,接下来拿着盐引去全国的盐场买食盐,在卖出获利,这就是开中法的本质。</p>
朱元璋的原意只是想节省一些运输成本,将损耗转嫁给那些商人,但朱元璋的这项政策恰好切合了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根本,那就是在经济运行中社会各种资源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进而引导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p>
政府不管运输环节,只管最后谁运来粮食,所以一些商人很快抓住这一要点,招募人手在边关屯垦,这样既可节省运输的成本,又满足了边关的粮食需要,所以开中法在明初真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p>
当然所有好政策都一样,没有了具体实行人就开始变味。等强力皇帝朱元璋与朱棣死后,和事佬皇帝朱高炽上台后,那些勋贵们马上发现了贩卖盐引是一条不错的发财路子。所以这帮家伙联合户部的官员,开始滥发盐引。</p>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当供求关系打破后,马上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当盐引的数量多过当年食盐产量后,盐引的价钱就会大跌,很多商人被弄得血本无归。</p>
开中法到了弘治年间已经名存实亡,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建议实施折色法,也就是国家不在需要商人运粮去边关,而是直接发卖盐引,通过筹集白银在粮食产地购买粮食。</p>
这项政策虽然当年就收取了五百多万两盐税,但政府却把运输粮食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大家都知道国营企业僵化缓慢,明代也一样,国家负责运输粮食,这其中的套头就多了。户部在南直隶采买时需要收一次好处,运输的官员需要好处,到了边关那些管后勤的督粮道也要好处,最后真正的落到士兵手中的粮食十不足一。</p>
当然如果只是粮食上有些损耗倒也能承受,关键是那些商屯没了动力,也就慢慢荒废了。边关没有了人口基数,在面对蒙古人进攻时压力大增,这也是明后期对蒙古人采取守势的主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