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毒?
汉人民间有个风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午时,五毒开始孽生。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五种位居前列的有毒害虫于此日午前,会在屋角及各阴暗潮湿处出现,故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等以灭五毒,驱秽气,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
此五毒害虫要数蛇最为传奇,因它千年修炼,得道成精,可变人形。为报答凡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白素贞与之相爱,以身相许。白素贞对爱情执着坚贞,上天庭、赴灵山、盗灵芝、水漫金山......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白素贞妖比人善,她法术高强,却温柔善良;她悬壶济世,普救众生,深得凡心,被凡众尊称为活菩萨......而即便如此,蛇还是蛇,妖还是妖,天庭有天庭的规矩,她违背天条,被镇雷峰塔二十年.....
蛇还是五毒之一,它没有麻雀一样的幸运,从“四害”中得以平反。甚至凡间已有罪人出现,总会用“五毒俱全”予以比拟,堪称经典。
五毒俱全的人,大概就有如下败德的恶劣行径:吃喝嫖赌抽、奸懒馋滑油、阴损怂奸坏、坑蒙拐骗偷......二十种都不止呢。五毒哪能比得上这许多?真是高抬了它们。
“凡疗伤,以五毒攻之。”
据《周礼.天官所载:“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
历代良医也认为:五毒不毒,五毒齐聚才毒。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乃为良药。
武侠里经常出现某中剧毒的江湖豪杰,因误食毒蝎子毒蜈蚣等剧毒害虫而得以克毒制毒,也经常会被意外打通任督二脉,功夫见长。可见,毒不可怕,怕的是没被用到该用的地方。人也一样,某些“毒”性也是用了地方而已。
佛教称“贪、嗔、痴、爱、恶”这五种情绪为五毒,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种说法是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能明心见性。且让我们来看看妙泽居士(其实我也不认识Ta是谁,只觉得Ta讲得还能读得懂一点点)所禅的何谓五毒之心:
一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二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三痴: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人家跟我们讲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四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