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外卖还让张海潮经历了与自己相关的一些小事,他也放进心里。一天下小雨,开春的第一场小雨,团里一个平时跑单量最大的外卖员滑倒了,所有东西都洒了出来,最终花掉三百多给别人重新买了一份,不仅耽误了别人的喝酒聚餐,还因此换来差评。那外卖员大哭,说自己命苦,还说真是财不进急门,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一次张海潮自己跑的单,从楼上下来的时候就被顾客打电话叫了回去,原来是放在门口的九十多块的烤鱼被一只猫咪吃掉,客户让他放门口,显然猫来了并不能怪他,但世界上并不是所有道理都应该去争,因此他还是赔给了人家。同时,他还想到自己心理变态时曾经打过一只在自己床上睡觉的猫,也许,这就是报应。
一个月下来,张海潮的外卖跑了五千多,他写了三篇短文换回一千块,并且单位的工资奖金居然发全了。这是他由家里出来的第二个月,他的手上再次有了一万多。每一项收入都不多,但放到一起却不少。他最初计划做多项兼职,还曾玩笑地以为自己会过劳而死,结果却不是,他反而很轻松。因为博文是在跑单的路上酝酿的,他一心多用,而学习是在等单的间隙里做的,虽然零碎,但日有所累。
月底,张海潮想到清明节,经历了挫折的他突然重视起祭祖,自己的父亲去世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他母亲和姐姐在做这件事情。今年,正在经历痛苦,他格外想念亲人。然而,疫情已经开始在全国传播,他心心念念头一回重视起来的事情做不成了。但张海潮做不成的同时,别人也做不成,因此机会来了。最初是老太太的电话提醒了他,老太太说,现在全国都是这个样,又不是你一个人,不要往家跑,不要添乱。他开始总琢磨着在祭祀上牟利很不堪,但想做事情,哪里顾得上什么高雅?如此一想,为了生存,自己真实做事,与别人何干?
张海潮的思路是大家都法回老家祭祖,那就就地做这件事情,干脆马路路口也不要去,都跑出去影响太大,并且整个城市已经人心惶惶,在房子里了却这桩心愿最好。于是,他出资五千,通过描述,在网上找厂家定做了一套在家祭祀的用品,东西很简单,用完撕碎当做废品扔掉即可。他拿出跑外卖时的厚脸皮,把他的试验品放到各个小区的商店里售卖。结果太意外,平时没有发现这么多年轻人也重视祭祖,他的产品几乎在一天内被人买走,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没有抛头露面,在出租房里就完成了这件事情,也同样免掉去道路口做这件事情的不堪。因此,张海潮又知道了,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并不如自己观察的那样片面。往往便宜的小东西却能挣大钱,四倍的利润足有两万,张海潮将三成利润让给了小超市小商店,自己则拿走了连本带利将近两万元。通过这件事情,他再次知道了,当很多人还在成天原地转圈,发愁没有什么可做的时候,机会就在身边,但前提是必须要行动起来。
四月底,单位的通知又来了,通过与地方政府沟通,决定对上班和休假的人进行集中轮换。此时,上班的人已经连上两个月,休假的人也已经连休两个月,那么意味着这次回单位上班,可能面临的也是至少两个月的集中封闭管理。离家三个月,拿到手两个月的工资奖金一万四,两个月的外卖落到手上一万一,一笔小买卖挣到手上一万四,做了十天搬运工挣到一千五,三个月的文案素材换来三千多,张海潮花光身上原有的零花钱,换成存下的整四万,虽然仍然很慢,但起码有了希望。张海潮担心钱被网贷平台一把扣走,把钱存到了微信里。
五月回单位,张海潮将要面临的收入是仅有的工资奖金。并且,工资奖金要交给他的债主们,这几千块撒向如狼群一样的债主们,却是又得激起一次次的催债潮,肉只有这么多,他们都嫌分的少。
五月,疫情继续蔓延,管控政策较一个月前更严,全国执行一个字——封。全国都封了,账还得还,这是盖不掉的事实。可他哪都去不了,一方面是单位的政策,他要连续上班,何时允许他们离开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即使单位放开了,他去哪儿呢,店铺都关门了,公司都停业了,他哪都去不了。
此时,张海潮还会慌吗?不会。他还没死,没死就有很多可能。也许,封控,恰恰就是希望。封控期间,张海潮有一件事情可做——学习,储能。所有人都在抱怨,都在等,他选择储能。
随着这一波封控政策更加严格,休息在家的人全都被要求待在家里,他们不用再上班,在床上睡得安稳,家虽然不是监狱,却像牢笼。单位上班这些人尚好,他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各司其职,虽然活动空间有限,但起码还有空间。可是,时间一长,两者反转,好多在家的人吵闹着回单位,单位起码不会像牢笼,而好多上班的人吵闹着回家去,说即使封也宁愿封在家里,起码睡得踏实。张海潮,与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于是,惊讶于自己心态不同的同时,追根溯源,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也看到了借此做点什么的可能。传统文化当然不是指佛教、道教,而是指其中的哲学观点。哲学本身就应该是应用科学,理当拿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张海潮试着用一些现实观点作为引导,去和关系尚可的人聊天,尝试改变他们的心里境遇。不过,他怕自己的观点没有说服力,被人们自觉屏蔽,他并没有说这些观点来自于自己,而是说引自权威,反正网上看似有道理的权威观点五花八门,没有人去考证。初试,效果不,但因为他的表达尚有欠缺,张海潮总感觉效果还可以更好。
张海潮将自己的观点一条一条列出,针对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条理摆清楚。关键是要穿插进现实案例,解决我执,光讲大道理没用,得用事实说话。比如,有些人就想睡到家里去,即使睡到家里一分钱拿不到也没关系,声言疫情来了,要钱有什么用?再比如,有些在家的人见到单位给连轴转了一个月的人每人发了几百元特殊补贴,攀比之时还要得了便宜卖乖耍赖,说不能上班又不是自己不想去,而是单位不让去,凭什么不上班的和上班的待遇不一样?类似赖观点还有很多,张海潮逐一列出逐一化解。最后,张海潮认认真真搞出了一篇夹杂着传统文化见解与现代论点的文章,经过反反复复阅读,文笔稍差了些,但他还是发给了博友,请他审阅,如果可用,那便酌情给些稿费。
博主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熏陶,都比较内敛,因此疫情管控得已经非常不。反而是国外,大部分人追求自由主义,不信因果,对于管控,很多人受不住,早已闹翻天。他说他把张海潮的博文发到外文网站上,可能效果更好。
经过半月的等待,博主给他发来两千块的稿费。
后来,张海潮通过新闻又见国际上关于疫情有很多观点指责中国,他又在电脑上敲下这样的题目《为什么疫情最初爆发只能是在中国,题目辣眼睛,不过想了又想,也只能这样说。他的观点是,疫情最初大规模爆发在中国,这很不幸,但也只有中国这样的政治制度和经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民能接得住疫情最初的冲击。他举例欧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每一次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而在更早些年间,中国也曾多次爆发传染病,但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中国人替全世界扛住了一次灾难,为全世界争取了时间。他还结合中国人的优秀品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塑造中国人品格中的作用。一篇文写的全是事实,没有经过润色填充便写到两万字。他认为他在里面的观点没有需要深思熟虑修改的地方,“啾”一下,直接将一篇文又发了出去。
一天,张海潮刷视频,刷到一本书,而推荐这本书的博主来头不小,据说有几十亿的收入。他通过搜索,追根溯源,深挖背后,发现原来人家主做的就是读书,读书就能赚钱。张海潮又细细研究,居然发现了“拆书”这样一个赚钱行当,并且这个行当最适合现在的自己。
张海潮也是经过认真思考,因此,他的拆书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他拆名家的书,拆价格较贵的书,拆最新出版的书。最新出版的书需要买,他便买,读完,他再通过社交平台以八折卖掉。如此,他仍然没有多少投入,但挣的钱数却不少,主业、副业两不误,最重要的是,他的知识量在疯狂地增长。
又是因为疫情,有一个人在微博上给张海潮留言,说他平日忙生意,全国到处飞,很少能在家,这次因为疫情被封到家里以后,全家人都在一起,相处一段时间,各种以前没有的矛盾全都滋生出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他说孩子上六年级,居然谈了恋爱,并且行为出格。这一情况也是因为疫情封控,才被孩子妈发现,孩子妈直接实施武力教育,甚至将一把扫地笤帚直接打碎,孩子屁股被打得高高肿起。孩子爸说他以前只知道孩子怕妈妈,却没发现是这样的情况。他说两口子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分歧很大,目前已经分居,准备等疫情解封以后去办离婚手续。他问张海潮能不能帮忙分析。张海潮只用一句心之语便帮他解开心结,两人因此成了网友。张海潮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家务事清官尚且难断,自己则更是能力有限。他说所有的道理他都法肯定地放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但因果不虚这句话可以,种什么因,便会得到什么果。朋友说家里有产业,大不了孩子不成材,大不了孩子老惹祸,还能有什么因果,什么因果他都能认下。张海潮问,自杀呢?他淡淡地说小时候受两顿打受点挫折未必是坏事,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会变强。即便没有数据做支撑,我们也能知道,因受不了挫折打击而自杀的年轻人远比被父母教育而意外棒死的孩子多很多。所以,何必太执着。孩子爸因此有所悟。
就这样,路子慢慢打开,朋友越来越多,新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