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六点整。
林月和沈婉还在睡,知青院也没声音。
许辛起身轻手轻脚的收拾东西,冲了一杯奶粉,吃了个甜甜的玉米窝窝头,背起一个大背篓,就出门朝村口出发了。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牛大爷赶着牛车也刚停下,周围都有几个村里的大娘,大婶在等着了。
这真是一个比一个起的早。
许辛脚步越来越快,很快就到了。
牛车上还有座位,给了钱后,许辛就坐到牛车一边,把背篓从背后取下来,抱在胸前。
这时,旁边的一位看起来面善的大婶看见许辛一个小姑娘抱着半人高的背篓,忍不住就问道,
“你是知青吧,去镇上买什么呀?还背这么大一个背篓?”
说完,旁边的几位大婶,大娘也都朝她的方向看过来。
“呃……”被这么多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许辛有一瞬间词穷。
“我去买点调料,知青院的不够用了。
请一次假不容易,就都委托我帮她们捎带些日常用的东西。
大娘,那你们是去买什么东西吗?”
“买调料啊,说的也是,请一次假不容易,还没工分呢,你们这刚来都需要粮食了,你这女娃也太实在了。”
“看,我们去收购站。”大婶说着就拿出自己的背篓,拨开上面的叶子,看清里面有鸡蛋,还有用袋子装着的核桃松子之类的山货。
许辛看的眼前一亮,随即纳闷,这个时候有山货吗?怎么没见人进山呢?
可能是看出许辛的疑惑,随即就解释道:“这鸡蛋是家里最近赞的,换盐吃。”
“这袋子里的山货是去年进山找的,这一段时间听说价格挺好,我们就把这存着的先去还给收购站。”
“等秋收后,村里会统一组织进山找山货呢,到时候东西多了,就没有这么好的价格了。”
许辛对于进山还是很向往的,于是就连忙打听秋收后,村里都还要干什么?
牛车就在坐满人后慢悠悠的朝着镇上出发。
许辛也虚心请教着徐婶子,据徐婶子说,他们家和大队长徐战家还是没出五服的亲戚。
许辛从身上的挎包里摸出两个糖果,递给徐婶子一颗,自己也剥开一颗放进嘴里。
徐婶子笑着接过后没吃,直接放进上衣兜里,对着许辛问的问题继续解答。
一路上两个人聊的越来越起劲儿,直到徐婶子说的口干舌燥后,才没有继续说下去。
许辛也有些不好意思的再次递给徐婶子一颗水果糖,示意她赶紧吃,润润喉口。
徐婶子这次也不推辞,对着许辛笑了笑,直接剥了塞进嘴里吃起来。
许辛整理着刚从徐婶子那里听来的消息,有一丝丝紧迫感。
原来也就这两个月能请假了,九月份差不多就要秋收了,然后会一直忙到九月底。
接着要准备腌制冬天吃的咸菜,酸菜。
还要准备过冬用的柴火,进山捡山货。
要趁着大雪封山前,进山冬猎。
这个时间要从十月到十一月月底,过冬的东西都要提前囤好,在大雪封山封路前。
要知道秋收过后,直到交完粮食后,村里人就开始不用每天都去上工了,而是要为冬天储备粮食。
这里的冬天太冷,附近大队冷死人都是常有的事,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几乎每年都会有冻死人的例子。
封山封路后谁都出不去也进不来,就只能在家里窝着。
只有等过完年后,天气回转,村里才组织人手挖雪开路。
听徐婶子说,他们这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在上工,然后分粮食,小半年都在家里窝着。
所以这里的粮食很紧缺,一顿饭能吃个七成饱就已经很不了。
许辛越想越觉得紧迫感越来越强。
看来这签到奖励的粮食,一定要好好用,要不然就凭她们三个人上工挣的公分,都不够吃的。
许辛看了看时间,早上六点二十分钟出发的,这会儿都快九点三十了。
估计也快到镇上了。
这会儿也不饿,等会先去供销社给沈婉把热水壶买了,再买些盐,酱油这些调料。
知青院的条件也都是大家平摊的,所以刚刚许辛跟徐婶子说的也没。
主要是没有油票,签到奖励也没有油。
想着想着就看见周围的人,牛车也越来越多了,知道快到镇上了。
当牛车停下,就听见牛大爷大声说下午三点在这里集合,要不然就得自己走回去。
许辛算了下时间,也就能逛四个多小时,谢过牛大爷,接着徐婶子她们分别后,许辛一个人背着背篓直奔供销社。
具体路线许辛早就跟林月打听好了。
来到供销社,人也不是很多,进去先找到卖调料的档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来两包盐。”许辛说着就给里面坐着的大姐递钱过去。
“将革命进行到底……5毛钱。”
大姐接过钱,快速的把钱夹在头上的小木板上,然后拉过一条线,头上的小木板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