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释是最好,解释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
这张造船图纸,同样是记忆宫殿提供的,是十八世纪中叶最强的英式一级战列舰“胜利号”图纸。
造战舰技术与理念,超出一个世纪。
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可装火炮数量超过100门。
百年后的英格兰正是靠着战舰上的优势,吊打泰西诸国,成就日不落帝国威名。
除了图纸自然不够,还有详细数据。
这种战舰耗材巨大。
大明目前可没那么多的资源与资金,全部建造这种战舰。
这种船是当作主力旗舰使用。
在一百年后,这样的战舰依然被称为海上巨无霸。
一般国家即便有图纸,也建造不起来。
但大明不是一般国家,大明早在两百年前,造船技术就领先世界,
郑和宝船,船长超过了100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眼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
虽然水师没落,但宝船造船图纸资料等,工部都还保留着,皇宫御书房中也有备份。
多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造船工匠,也还能召集起来,所幸沿海地区没有遭受建奴的荼毒。
只要资源与资金足够,全国几个大船坞就能一起发力造船。
郑成功越看越震惊,他不敢相信,这样的设计,从哪里得到。
很多理念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在他的意料之外,有是情理之中。
“父皇您能提供图纸与数据,真的是学究天人。”
郑成功感叹,许久没听到回应。
他清醒了过来,转头发现,崇祯的队伍已经走远。
他抹掉眼泪,朝着崇祯离开的方向,跪拜下来:“父皇保重,儿臣必当全力以赴,不负您的期望,不辱没您的威名。”
回京城的路上,崇祯又把龙袍给换掉。
他穿着青色便装,带着白雪婷与周云辰先行,特意让禁卫军离得远些。
如此一路回去,不惊动沿路官员,才能真正的体察民情。
他看到的是大片开垦的农田,农田上除了稻谷,另外大面积种植土豆、红薯等在新开垦的田地上。
负责开垦的农民,一部分是来自原顺军里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将士家属,以及涌到京师附近的流民。
由于战争,人口减少很多,所以这部分人,现在暂时就地安排,让他们在京城外安家开垦,种植粮食。
如今正是播种的季节。
旱灾、饥荒还没有过去,推广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抗旱作物非常重要。
崇祯早已交代首辅范景文督办这件事。
当时下旨重点推广土豆。
朝廷强制在全国推广。
工部与地方衙门负责开水渠,收发种子,提供农具等。
看来有些成效了。
土豆一年两熟,一般情况下,亩产量可达到3000-5000斤。
若是优质的品种进行种植,精心管理,一般亩产量还能提高。
第一期成熟后,百姓基本就不用饿肚子了。
这几种抗旱,产量又高的粮食,早就传到大明,却极少有官员推广。
无非是味道没有稻谷与小麦好,那些官员个个文人雅士,不喜欢,看不上。
他们饿不死,我大明百姓可是饿死一大片。
崇祯想到这里,又想砍杀几个腐官消消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