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孙元化介绍,当官的自然不会动手,但是会有读书人出来,对李丹大骂或者用揭帖的方式进行羞辱等。
一般的官员,这个时候也不敢跟李丹走近,生怕被这些读书人盯上。
“复社?”李丹不禁想到影响大明晚年的一个读书人的组织。
他们影响舆论,在大明末年影响着朝局,甚至某些朝中的要人。
李丹并不算大明官员,他们这些办法,对李丹没什么杀伤力。
不过,一个念头闪了出来。
培养一批为自己发言的大明读书人。
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李丹记忆中大明距离彻底颠覆还有十多年的时间。
十多年时间,对于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的年轻读书人并不算太难。
他想取代大明,如果纯粹用武力,李丹相信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毕竟他现在的技术已经高于大明普遍所用的技术了。
但是,不知要流血多少,伤亡多少,整个国家又要遭受多长时间的战乱。
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一批自己在大明的“代言人”,似乎更符合李丹的利益。
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对于他来说,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确立大约也就是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
现在是崇祯元年,如果现在培养一个二十岁上下的读书让你,十五年后崇祯十六年,他就是三十五岁,正值年富力强,作为社会中坚存在的时候。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大明还是存在的,崇祯还在北京城内。
当然,那个时候的大明不仅仅是风雨飘摇了,而是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不少人对于大明,对于崇祯已经彻底绝望了。
就这些读书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某些程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投靠李自成,大顺王朝当然选择欢迎。
留在大明,也还可以去江南跟着晚明混一把。
投靠大清,多尔衮对他们也会高官厚禄。
这些人,是决定大明晚年命运的一批人。
大明的灭亡,固然有崇祯各种作死般的胡闹,可是那些身后读书人的选择,却也密不可分。
大明在战场上的连番失败,跟他们不断将战场上的勇将骂的狗血淋头也不无关系。
他们斗将士,他们之间内斗,永不停歇。
他们只批评,不做事,永远不停的在党争,哪怕多尔衮面前,他们还争斗个不停。
李丹静思一阵,他希望改变些什么。
改变了人,尤其是读书人,晚年的大明也许就会变的不一样。
所以,李丹用十几年的时间来改变一批新的读书人,这就是他改变大明的关键力量。
他要在大明各地挑选出一批读书人,影响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思维,用新的思想方式重塑他们的价值。
他要帮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将他们中举人,中进士,从而让他们进入大明的官场,甚至军队,从大明内部改变大明。
divid"b6"
aonclick"tdede"style"lor:ff6600"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模式!a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v5《明末英雄起南洋》仅代表作者金丰文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v5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平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