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丹点点头,“我们这里地处塞外,汉人一般是不愿意来到我们这里的。不过,现在大明内也不稳定,只怕要有大乱。很多百姓活不下去,只要我们这里能够安稳住,他们来了这里开荒也好,做工也好,只有有口饭吃。哪怕一个月来两千人,一年下来,多来两万人也不成问题。”
李有粮心里一惊,他听到李丹这么一说,脑子里想的都是天下大乱,四处烽烟的场景。
“丹儿,真的要天下大乱了吗?我们的生意不会受影响吧?我们可是很多人去了山西和大同一带,他们的钱财和身家不会有事吧?”
“父亲放心,你没听说吗,陕西已经大乱了,不过到不了山西,毕竟还隔着一条黄河呢,他们过不来。”
李有粮这才放下心来。
李丹记忆中的历史,要在陕西乱上几年才能进到山西之地,现在还远的很。
不过,他心头也是灵机一动,现在陕西大乱,也就是说陕西百姓现在正水深火热,如果有人去陕西一趟,岂不是能带很多人来塞外?
李丹要自力更生,光靠自己的聪明建几个作坊,其实意义不大。
要真正自力更生,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形成自我循环的产业,这一点正是李丹这里最大的不足。
塞外地多人少,蒙古人基本都是牧民,当然也有很多的商人,汉人以耕地为主,剩下的就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这里的商业集中在贩卖本地马匹、毛皮为主,无论汉蒙商人做的都差不多是这些,顶多也就是将大明的丝绸布匹茶叶等贩运到塞外来。
可是要形成那种产业化的大的采矿或加工业则少的可怜,甚至跟大明之地相比都远远不如。
以前他没有多少条件,现在可是有了,有了建大学城的契机,培养出一些产业,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望着李丹又低头沉思的模样,李有粮欲言又止。他最近和李丹说话,其实见面也不多,一见面李丹总是想他的宏大事业,让他既欣慰又有些难过。
欣慰的是儿子的事业已经大的难以想象,难过的是他以为自己也算是多年经商,也是见多识广,想帮着李丹做些什么,李丹一直也不松口,总是有他的理由。
父子之间总是有种无形的隔阂,这对他比赚不到钱还难受。
“我有个想法,现在陕西正大乱,如果有人去那里招徕人口,让他们来到我们这里开荒或者做工。他们来的人越多,我们开荒种出的地就越多,也就有更多的粮食。粮食多了,就能让我们这里更加的安居乐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此开荒种地。
关键在于第一批的开荒之人,要有人懂的去教他们怎么开荒,怎么种地,保证他们饿不着,有病有人医治。”
李丹将刚才的想法说给李有粮听,也算是征求他的意见。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