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头疼病,高二那年就好了,我一直偷着努力,但从来不好好考试,这是因为我爸妈离婚,我想通过这种方法气气他们,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当然也顺带着骗了大家,实在不好意思。”——刘川枫。
刘川枫在和家人、朋友都解释一番之后,心里总算是踏实了很多。他知道现在黑白两道都可能在找他。头显里储存的记忆属于一个学霸,而自己的成绩又突然大幅提升,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肯定是会被盯上的。
“纳尼?”——俞青宛。
“海州二中建校以来,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夏福尔。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骆七弦。
“有眼不识荆山玉,多年笑刘川枫。”——何若若。
……
6月24日,高考出分后一天。
“小枫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绝对分数虽然不算高,但也得是海州二中的‘最快进步奖’了。”方妙儿的爸爸方旭,经营着一家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室。
“你说这熊孩子,之前和我们怄气,就是不好好考试。”乔雅这话,内容听着是抱怨,但语气充满了自豪。
“高考给你好好考,这不就行吗?实话实说,这分数给方妙儿都惊呆了。”方旭笑着说。
“妙儿怎么样?”乔雅关切地问。
“妙儿她正好630分,她就是想报个师范。现在看,北师大、华东师大两所985的师范都够不上了,七所211师范,那倒都没有问题。”
“女孩子读师范挺好的。”乔雅顺着方旭说。言下之意,却还有不想让刘川枫报师范的意思。
“是啊!男孩子想当老师的少。下限还勉强,但上限太低了。再说凭借你们家这条件,小枫有专业选择自己,完全可以凭着喜好选。”
方旭打出两份表格,递给乔雅和刘川枫各一张,然后接着说:“学校方面,历史类602分,安徽大学、暨南大学、长安大学,这几个211院校都是不的选择;还有上海对外经贸,虽然不是211,但它的优势学科和上海的优势产业很匹配;如果一定要去985,那就选四川大学,也是稳的……”
“方叔叔,宁海大学能去吗?宁海大学法学院。”刘川枫打断了方旭的介绍,略显唐突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宁海大学,那能,就是……”方旭欲言又止。
“就是什么啊?”乔雅追问。
“就是多少有点浪费分数,宁海大学本省招生数量大,咱宁海考生,有580分,就随便选专业了。”
“奥,那他说那个法学院将来出路怎么样啊?”
“宁海大学也是211,它的法学院底蕴还行,我个人觉得比东北大学法学院都强。出路吗?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但其实这俩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出路还行。卷,的确是卷,可是你说哪行不卷?全国各艺术院校的表演系,每年加起来估计也得招个几百人吧,能正经演个戏的,你肯定知道的,那才能有多少人?”
“学这个,将来能做什么啊?”乔雅继续问道。
“学了法律,大学四年就会成为法考和考研的培训班。大三就可以参加全国司法考试,通过了将来可以做律师;再考个研究生,等毕业了,考公务员时优势明显,法院、检察院每年都大量招录……”
“我觉得也行,而且不出省,离家近。川川,你是怎么想到要报这个的?”乔雅回头问刘川枫。
“听有的学长说起过,觉得……挺好。”
……
“我这分数太一般了。孟老师说,最好的选择也就是宁海大学法学院了。”卫怀薇穿了一身紫色的短袖校服,漫步在梅河六中的塑胶跑道上。
“宁海大学法学院,挺好啊!未来的‘律政俏佳人’。”
“可是去不成北京了。”卫怀薇略带一丝幽怨地说。
“我也不去北京了。我妹的病不能再拖了,我和平山中学的赵校长谈过了,只要我去平山复读,我妹治病的所有费用他们都垫付,将来从我的奖金里面扣。”
“你真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