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没敢取笑卡洛琳,很识趣地接着刚才的话题,讲道:“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大明为何没有‘做’的原因吧!
我将其归纳为三方面,便是器、心、念。
‘器’通常指工具,在这里,专指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
严格说来,想要自大明到达非洲大陆,走陆路一样可以到达,但事实上却只有乘船自海上前往一途。
大明成立之初,虽拥有艘楼船巨舰,可楼船巨舰却是为内水航行而特造的舰船,其吨位虽大、吃水却浅,法应对蓝水远航会遇到的狂风巨浪,要想出海,只能另造海船才行。
彼时,大明因继承了蒙元和陈友谅的造船知识,已经可以建造适合蓝水航行的深海巨舰,但那却是必须举全国之力、历经数年方能完成的壮举,而后,舰船的养护又会给大明财政带来巨大的挑战。
况且,要想航行于大海之上,不仅需要穷财力的支持,还需许多能够操控舰船的熟练水手,实在有太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而这还只是‘器’之载具方面的因素。
接下来,再来说‘器’的另一方面,也就是武器因素的影响。
大明早已装备各式火器,郑和所率领的舰船上就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炮,只是,那种十分笨重的火炮只适合舰船和城墙,完全法用于野外作战,除此之外,就只有士兵手中的简易火铳以及冷兵器可用了。
一支远离本土的军队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若没有强大武力予以支持,郑和是绝然不敢任由大部队远离舰船火炮可支援范围的,此乃‘器’之局限也。”
安妮就像一个聚精会神听课的好学生,听得十分认真,不住点头:“如果我没理解的话,您的意思是说由于‘器’之不便,从而带来了力之不遂,这就是大明从来没有想要殖民非洲、奴役黑人的‘地’之不利吧?”
听闻安妮说出‘地之不利’这句话,实在令马丁感到惊讶和欣慰了,他叹道:“你说得一点儿都没,‘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我将问题分成‘器、心、念’三方面来解释的原因,‘器’对应的也正是‘地利’,从‘地’之不利这句话可以看出,安妮小姐对华夏文明已经拥有了最根本地理解。”
安妮被马丁夸得喜不自胜,如瑕白玉的脸颊上浮起一层娇艳的粉色,她满是羞意却异常开心地问道:“真的吗?您真这样认为吗?”
安妮的神情和语气既亲昵又热切,马丁顿升警觉,不敢再接安妮的话:“‘天时、地利、人和’乃决定成败的三大条件,它们虽相互分开却紧密相联、更彼此影响,‘器、心、念’亦如此,而在这里,‘心’是指朱棣的目的、心愿等主观意愿。
首先,郑和之所以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我、并想办法劝返我,这才是朱棣最主要的目的和心愿。
其次,华夏文明是一个十分包容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疆域不断扩大、人口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只是,对华夏的皇帝们来说,帝国的疆域却并非越广阔就越好的。
在华夏,皇帝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像是一张终皇帝一生都必须认真作答的试卷。只有将帝国完全掌控且能使政令顺畅通达,并使帝国长盛不衰、人民安居乐业的皇帝,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只有完全受控的绝对疆域才是皇帝最理想的统治范畴,因而,那遥不可及的非洲大陆并不在朱棣的心愿清单上。
诚然,华夏文明是以谦融、和谐而立身的,却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这是后世皇帝奉为金泽玉律的治世明言,更是使王权集中于一身的根本支柱,所以,没有那个皇帝肯把唾手可得的利益轻易放弃,而朱棣之所以没有对非洲大陆产生觊觎之心,究其原因,实乃‘地利’、‘天时’皆不从也。”
卡洛琳听得也非常认真:“那时,明朝应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之一,那位自视甚高的朱棣皇帝因受时代所限,对于在他看来贫瘠而一是处的遥远国度表现得不屑一顾,却也合情合理,你说得确实有些道理。”
难得听到卡洛琳应合自己的见解,马丁甚至生出了小小的骄傲呢!
不知是因为酒,还是因为马丁,安妮的眼神变得迷离而朦胧:“您已把‘器’与‘心’讲得十分通透了,仅凭这两方面已足以说明大明为何没有殖民非洲、贩卖黑奴,但我依然想听一听‘念’之为何。”
马丁目不斜视:“相对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人类没有狮狼虎豹尖牙利爪之利,也没有骏马羚羊奔跑腾跃之捷,上不能飞腾、下不能泅越,然而,人类却是地球上最独特的生命,只因我们拥有一颗极其了不起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使我们不同于走兽飞禽、鱼蛙蛇鳖。飞禽走兽只能依靠天性浑浑噩噩度日,而我们却可以有计划地、有预定地实现既定目标,若非拥有了这颗超凡的大脑,人类在地球上或将方寸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