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美式抄网(1 / 2)

张笙消耗五十两银子兑换五万个打火机,雇了一辆马车,让陈六七把五万个打火机带回拜火教。

拜火教教众负责去江宁县各个集市销售,给他们10%的销售额作为提成。

陈六七满心欢喜地离开清河村。

张笙关上小院木门,躺在躺椅上,怀里抱着银子,悠闲睡觉。

……

夏末秋初,七月流火。

天气逐渐凉爽,外出游玩的人也多了。

应天府地处江南水乡,湖泊河流众多,气候宜人。

溧水河两岸,阡陌纵横,稻田金黄一片,预示着今年是一个大丰之年。

张笙跟随共读会的文人们游湖泛舟,地点在一个名为荷花池的湖泊。

这个湖泊水不深,湖岸边种植许多柳树,细长的绿柳枝垂入湖中,与荷花池里的荷花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这里游玩。

一座回廊形石桥连接荷花池两岸。

石桥中间修筑一座湖心亭,其上题字“风月亭”。

那些身穿长衫的文人,三三两两,不紧不慢行走在石桥上,手持折扇,风流倜傥,欣赏荷花池中的荷花。

张笙一行人租了两条小舟,每条小舟乘坐七八人。

船家轻轻拨动船桨,碧波荡漾,小舟穿行于荷叶之间,湖面凉风习习,阵阵荷花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接天莲叶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许就是说的这番景色。

船上几人聚在一起讨论诗文。

只有张笙不会写诗,坐在船头,挽起裤脚玩水,偶尔摘一朵莲蓬,抠出里面的莲子吃。

看到前面荷叶上蹲着一只大蛤蟆,伸腿戳了一下那只大蛤蟆,大蛤蟆蹦进水里。

忍不住赋诗一首,“荷花池,吃荷花,荷花池里有蛤蟆,一戳一蹦跶。”

其他文人听到这土到掉渣的打油诗,皆是眉头一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就像一幅美丽画卷上沾了一坨翔。

“这个叫张笙的秀才言语粗俗,不像文人。”

“与之为伍,真是有失身份。”

船上有人小声议论张笙。

张笙听到后面几人对他的议论,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在脑子里搜罗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口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明代在唐代和宋代后面,张笙从没想过靠背唐诗宋词装逼。

念几句诗出来,免得被人说文盲。

这时,一名白衣书生走到船头,“张笙兄,你刚才吟诵的四句诗,第一句是杨万里的,第二句是周敦颐的,第三句是柳永的,第四句是谁的?”

“第四句……呃……你猜呀。”

张笙只记得这些句子很熟悉,具体作者是谁,他早忘了。

如果不是那白衣书生提醒,连前面三句是谁写的都不知道。

白衣书生问后面几名文人:“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你们知道吗?”

几人都是摇头,没听过这句诗。

“难道是你自己写的?”白衣书生惊讶地看着张笙。

“对,对,对,我写的。”

张笙也不知道这句诗是哪个朝代哪个诗人写的,反正就是忽悠。

白衣书生笑道:“这句诗实乃佳句,张笙兄也是风雅之人。”

“承让,承让。”

张笙拱手谦虚道。

小船从荷花池北边划到南边,停在一棵柳树下。

不远处站着一名头戴斗笠的青年,正在钓鱼。

青年用力一提,手中鱼竿弯成九十度。

“卧槽,钓到大鱼了。”

张笙喜欢凑热闹,一个箭步跃上岸,跑到男子身边。

其他文人对钓鱼不感兴趣,下船后走到堤岸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