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昌城。
北昌城是北狄部落的都城,这是一个大城,居住人口众多,其地位在北狄部落中举足轻重。
北狄的封君居住在这里,在这个时代,国家的概念还没形成,只有部落,分为大部落、中部落、小部落。相对于处于中土大帝的‘中央之国’,北狄大部落也只是属于居于四方的蛮夷部落。
北昌城呈不规整的菱形,环绕四周的城墙并不高,却由土石筑成,显得古老而破旧。城门共有四座,分别位于东西南北方向,见证了修建之时匠人的智慧和匠心。城内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有泥土房、石屋、木结构房屋等,虽然外观破旧,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北狄部落的独特风格。此外,宫殿、官舍、宗庙、库房、军营等建筑的分布,更是彰显出北狄的政治与军事实力。
在城的中心,那里正在修建宫殿,据说是从中土请来的能工巧匠,按照大帝的宫殿样式修建。这里聚集着成干的民夫和匠人,原本这些人是要与东夷人开战的士兵,是北狄的军役,如今成了北狄的力役和杂役。只是这几日北昌城下雪,工场上无人劳作。
据说北狄封君的宫殿老旧,甚至有部分垮塌。在这种情况下,北狄就有了重新修建宫殿的计划。
北昌城一时聚集起很多从各个部落召集的人,这些人基本是强健的年轻人,且四肢健全。他们本以为会被拉去打仗,没想到在北昌城兴建宫殿。这也倒好,虽然累点苦点,不用上战场,谁能保证在战场上不死人呢?
北狄是一个大部族,他们坐拥北地,所占领的领地有多大,没人能明白。北狄的封君下面是大小不同的部落,他们中有的大部落知道垒砌城墙,土木建房,所以北狄人所占的区域内也有小城或山寨,他们占领一方。
据说大帝分封四子于四方,每子占据着很大的区域。这些领地的主人通常被称为“封君”,他们拥有这些领地的财富和资源,并且负责维护领地的安全和维护治安,还要抵抗外族,俨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国家。
在分封国内,他们沿用大帝时期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即封地的大小和世袭权利的规定。此外,还有税收制度,规定公民应该向封君缴纳的税额和税收的种类。另外,还有军事制度,规定封君和公民的军事义务和责任。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分封国有着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主要与这个原始时代相关。
但大帝的部落过早衰弱,从各个方面影响到所有的部族,特别是文化的传承。
北狄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处于落后状态。他们无法记录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依靠口传和记忆来传递一些信息。由于没有文字,他们无法阅读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在北昌城,这里的人们驯化了羊、猪、狗和鸡等动物,同时开始种植稻、黍稷、大豆、小豆、胡桃、枣等作物,果树和蔬菜主要的有萝卜、芜菁、荸荠、韭菜、土种甜瓜等,驯化的温带果树主要有沙果、梨、李、栗、樱桃、桃、杏、山楂、柿、枣、黑枣等;还有纤维作物大麻、青麻等;油料作物紫苏;药用作物人参、杜仲、当归、甘草等,还有银杏、山核桃、榛子等。
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简单的农具和人力,牲畜也逐渐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生产效率还是较低。手工业则主要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生产的产品不仅供自用,也用于贸易和交换。商业在北昌城发展不好,商人进行长途贸易,交易物品包括谷物、家畜、陶器等。
这一日上午,天空中飘洒着细雨,夹杂着冰冷的零星雪花。地面上的烂泥路如同一片混沌的世界,无情地限制着人们的行动。
然而,在这恶劣的天气中,于大人和布大人,骑着他们迅捷的快马不成停歇,终于从夏部落回到北昌城。
如果按照他们平均每日骑行百里,那么北昌城就离夏部落有干里之遥。这显示了北狄城和夏部落之间的遥远距离。
他们直接到北狄上大人办公的衙署。
衙署或叫衙门,官吏办事的地方,从大帝时期一直沿用到北狄的如今。
上大人本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但他还要帮助年幼的北狄封君治理整个北狄大部落,被年幼的封君称为‘上父’。他原本的名字叫上满,是北狄封君领地下一个部落的首领。
北狄大部落有一个习惯,即认为只要是被北狄封君敕封的地方,就是北狄大部落的领地。而王伟所在的那片区域,已经被上大人控制的野人发现,因此应该属于北狄大部落。
于大人、布大人进入大门,穿过甬道,进入仪门,再穿过一堂二堂三堂,上月台,进入正堂。
正堂是木结构的高大房屋,已有殿宇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