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运河沿岸的乡村,成片的组成一个新区域,一个由皇帝新系统指导下的区域,当时的人已叫出了特区的名称,为了便宜于称呼,就继续叫特区。
特区的支柱是新军或纤夫军,加上皇命的支持。特区的基础是自己组织生产,除拉纤搬运等苦力活外,就是种田、种植、扑鱼、养殖等。皇家企业适当支持脱产的纤夫军训练。
明末的下层人员,其实所需要的很简单,就是活下去。明末社会也是处于一种边缘社会,进一步,大家都能生存,退一步,就苦不堪言,大家都无法活。信王系统,现有的皇帝系统的力量,就是要成为促进这一步发展的力量,以达到大家都能生存的程度。
特区的人能够活下去,就成为人间的乐土,皇帝系统也是想把特区建成一个让人感到是自己家园的社会,让要感到有家的感,或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的地方。当时许多人把生命看得很贱,许多人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自己家人的幸福生活。
大明的主要问题,就是国人与国家没有联系感,或没有感到国家是自己的国家。现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国人与自己生活区域的联系,这必须建立一个能生活下去的区域,一个给人以希望的区域,一个值得众人保卫的区域。
阉党清除后,新军水军由长江口向沿海扩散,长江出口以北没有什么阻力,可以任意在可能建港的地方发展,主要是选择原先建过水军的港口,或有渔民扑鱼的港口建港。长江以北的区域以山东和南直隶(即后来的江苏)为主,辽东计划下一步。江苏沿海原先就有渗透,现在有皇命,众营、连、排长又有官身,进入原先的水军废弃地区或渔港没有阻碍。
袁可立挂登莱巡抚之名,虽然实际在京筹建海军和海军学堂,协调海军与各方关系。袁巡抚开始时也必须到登州,与袁可立同行的人员中,特从禁军中抽调一个连,并有许多能独一面的有资历的军官,其中原信王时期的连长,现在已升任从三品武职的李园正也同行,做为袁巡抚的手下的重要武官中的一员,即做为新军代表管理登莱新军事务,也在袁巡抚不在时,代巡抚管理一些事务。
登州、莱州是袁巡抚直接管理之地,纤夫水军与原先的大明水军合编较顺利。李园正带的军官也有许多是天启七年调入信王府的又打磨了几翻的在点资历的人员,接管登莱区域各屯田所,在资历上问题不大。纤夫水军也由袁可立巡抚向兵部提起任官名单,除少数几个五品以上官由皇命或大太监活动,其他六品以下的武官都没有追究什么资历。
李园正所带的一个连,是岸防军的种子部队,主要进入或接管原先有军户或屯田的区域。南方纤夫军向北渗透的部队早就有人到达了山东,主要在已经废弃的原先抗倭时建过军事据点的区域练兵屯田。
许多早先的,或防倭时的岸边军营,现都处于半废状态,现在向沿海发展的纤夫新军体系自然重新占用。现袁巡抚和李园正到达,自然统一由袁巡抚和李园正指挥。在李园正到达之时南方的水军种子连队也到达登州,做好和旧水军合编的准备。山东的岸防军,屯田军,水军都争取换成新军体系的力量。
原先大明的水军不多,水军的训练以原先水军技能为基本基础,以新军训练科目为原则,综合旧水军军官与新水军军官统一编练,旧水军军官易接受新军原则或训练方法者,自然就融入新军系统。有些接受新军原则较慢的军官,则选择可能较易改编训练的部分由新军训练,让旧军官的主官统领余下水军,维护沿海水域的安全,保持了原先大明水军的体系,但必须执行新军纪,统一由训导队训导和监察军监督执行。要求纤夫水军学习和掌握原先大明水军的技术和与原先纤夫军自己的技术相结合,同时选拔一些可能人才与纤夫水军训练成新式海军。
南直隶沿海(江苏沿海)原先纤夫军就有渗透,现在访照山东的经验建沿海水军和岸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