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黄文化区域中,有一个特别的方国,就是古帝禹帝所在之国的夏国。禹帝的儿子启,虽然抢了帝位,但启很少管帝位之事,而是集中精力用于国内建设。
启实行规模农业,占领一定的区域从事农业耕种,采用父系氏族制,建立兵农合一的军事体制,建立国家机构,发展文化事业。
到禹和启时,农业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出现规模的农业,当时的种植都用来补充生活中的食物,不是主导产业,传统的主导产业还是采集加打猎。夏国则实行规模家业,把农业当做主要生产行业。
事实上,实行农业的夏国不但有足够的粮食,还因有足够的食物而发展起来了。于是夏国就成了当时炎黄文化圈内的最先进最发达的国,也是事实上的中国。
夏国能成为中国是夏国经过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都比周边国发展,具有引领天下发展之势,是当时众国的中心。
夏虽然也偶有征战,不是后来儒家所说的建立了夏朝,夏国是当时的霸主,也有一批方国追随,众方国追随夏国不是屈于夏国的武力,而是因为夏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先进,想学习夏国一同发展。夏国主要的是追求和平,因为农业需要和平的生产环境。
周边非炎黄文化圈的外部方国,与炎黄文化圈内的方国时有冲突。夏国居于炎黄圈的中心地带,回避了冲突,专心发展社会。夏国对天下各国都取守势,谋求和平条件下发展社会。只是后羿族乱夏时期和末代夏王时期征战较多。末代夏王时期是当时社会问题太多太复杂,想用武力的方式解决。
夏国虽然实行了父系制,但生产形式还是继承原先的生产习惯,氏族集体生产,兵农合一,防守野兽和别人的偷盗。
商国继承了夏国的社会,也具有比周边国更先进的社会,且对当时天下各国取攻势,以攻为守,守卫自己的国。
商国拥有夏国同等发展的农业技术,影响更广。商国同夏国一样,没有固定的疆域,早期还保留原先游动的习惯,连都城都变换不定,只是后来发展农业需要固定地区,才建固定的殷城。国商下的部落到过许多地方,比夏国人到过更多的地方。由于商国征战多,抓获的奴隶也多,奴隶用于矿山生产,商国在工矿奴隶的基础上创造了青钢器的辉煌。
周国取代商国后,仅在开始时就把中国的区域发展到两倍之多,建立了宗周和成周的京畿地区。周国除了京畿之外,还向九州之内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
周国时期,也许可称为周朝,因为原先的部落国已明显的落后,周国又分封了一千多个具有周国同等发展或接近周国发达程度的国。周国的意志和周文化统治了当时的天下。
东周时期,出现了家庭生产,对原先的氏族集体生产及其发展的较完善形式井田制也逐渐被废除。各诸侯国对土地的控制或掌握现象出现,打破氏族血缘而群居的家庭生产现象也出现,家庭成为生产的单位,现代国家的基础已具备,国已发展到了现代概念下的国家了。
到周朝末期秦朝建立之时,秦国,秦朝,或中国已经先进周围国几百年或上千年。
东汉末期,北方少数民族,有过多次进攻东汉的边境城堡而攻不破的记载。
再过一百多年后的西晋末期,少数民族就能攻下汉人城堡了。或许是少数民族进入了中原向汉人学习发攻城之方法,也许地是少数民族也发展起来了,摸索出了攻城之法。也说明,到东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在军事这个单项上已经赶上了中国。
五代到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更在军事上发展了起来,对中原王朝取攻势,蒙古王朝甚至还攻占过整个中原。
到现在的大明,不但象后金这样的军事部落强国,在军事单个项目上起超了中国,就是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方面,西欧社会也有赶超中国之势。
我们现在的事,就是怎样认识中国之道的内容实质,全面理解中国之道的内涵,把我们已经处于被别国赶超水平的现代国家再次发展成为具有全面先进的,引领天下发展的带头者,在全面先进的条件下,更有保障的打败后金和发展自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