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大至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崇祯解释道:“格物就是对天下万事万物的认识,古代之表面的格物,与现在在分子原子理论下的对物质的认识不可同一而语,现在格物之知识比古代是一个大进步。
格物的进步,要求掌握的知识也要进一步,知识不但要求实用知识,而且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样重要,不但要有四书五经,而且要有天下各种知识。
掌握知识的方法,是意诚和心正。意诚就是真心实意的学习知识,要做到真心实意,就必须端正学习的心意,明确学习的目的。
如果掌握知识只是为了当官,把当官做为一种最好的职,那就不能正确认训知识,再加上千里为官只为财,那就对知识没有诚意,也就是对知识的心不正。因为在官场上,所多本来只是为某自己生存的理象,在大潮流趋动下,都会不知不觉中成为侵犯别人权利的行为。
有了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经验,治理天下做官者,需要修身养性,运用自己的知识,各科知识也需要培训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成长。
其实做到意诚和心正也需要知识,知识能让人把握意诚和心正的态度,意诚和瓦正让能促进人掌握知识。有知识含养的人修身养性也不非一般。
有了知识和经验者,需要不断成长,治天下者,先治理小单位开始,家庭或家族是最小的单位,管理好家庭或冢族者,才能管理好一里一县,以至更大的一府一省。
天下各个地方都能治理好,天下就太平。在灾难时期,就是有许多地方进入了不良在局面,较多的地方能治理好,天下太平就易,较多的地方都是不良地区,需要救济,则天下困难重重。”
当时天下人对大学有各众解读,崇祯把自己的解读向众人说明,希望自己直属体系的人有个较深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理解。
当时伍鸿友就表示:“大学只是一篇文章,涉及一点德文化,掌握德的意义需要理解更多的德的含义,治理天下者应综合天下所有的知识和经验。”
崇祯继续说:“德治者必须知众意,超大的国家的众意,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
众意需要智者去认识,也需要天下众人敢于表达,要出现天下人敢于表达天下人意愿的现象,不仅仅是允许天下人的表述,而是需要建立获取众意的机构和明确的尊重众意的行动。”
崇祯的心意,也许当时众人需要慢慢理解。
黄宗羲说:“为什么东周时期能出现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等作品,而汉以后没有出现同类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
颜毅敏:“春秋战国时期,有那么家学说,也争了几千年,如果想要突破四书五经的限制,我们应采用那家学说,或者说那家学说最正确。”
伍鸿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崇祯:“我们不应该选择某家之言,而是应建立综合各家,和各个时期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文化的代表内容。”
何功能表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综合各家的思想,现在想创立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