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轻”。只有民比稷重要,稷是为民服务的,其它的内容都没有稷重要。
对稷的理解,用现代的话来说,“生产科技或自然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社会知识是生产发展的保证。”
就是自然科技是第一位的,必须优先发展,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社会可能出现问题,会阻碍自然科技的发展,需要对社会内部进行调整或变革,才能保证自然科学继续发展。
要想大力发展自然科技知识,就要对现有的科技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动用人力研究发展,这就涉及科技知识和知识的发展学问。
现代人就是应该大力办学,研究知识,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
人类知识是动态的发展体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内容,四书五经及圣人言,并不能包含所有人类知识。
秦汉以后,稷谈得少,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
对稷做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结果,人类应追求对稷的最佳理解。
勇,指果断、勇敢。
一个人的勇敢,是有条件的,一个人的果断也需要依靠自己的勇气。人的勇气来源于自己的体力、武艺、见视。
体力是勇气在基础,体力不足的人行路都要小心,老年人行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稳,怕跌倒,小孩走路一步一跳,从来不但心会摔倒,即使是出现失去平衡或跌到现象,也能很好恢复掌握平衡,或能做到跌不伤。
武艺是勇气的发展,此处的武艺是击技战斗的武艺,武艺能克服体力的不足,有武艺又有体力的人的勇气更壮,武艺越高,随之的勇气也就越大。
观念见视是勇气的把握,熟悉对手,能判断对手的实力是自己勇气是否拿出来的最后把握。一个成年人,面对一只兔子,肯定不用怕,面对一只普通狼,也许能凭勇气战胜,面对一只成年熊或虎,则要小心应对,不能单凭勇气解决问题,有时需要智谋和方法。对敌人的判断也可以分为兔级,狼级,虎级,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策略。强壮和勇气重要,强中更有强中手,见视智谋更重要。
面对当时明清之事实,明军多般是农民当兵,只有短期的训练,清兵都是渔猎民族,体力基础较强,武艺也有一点。明军的士兵的短期训练难以弥补体力的短缺,清兵从十岁起就强化训练,武艺掌握得较好,清兵士兵普遍都比明军士兵的体格强。清兵打猎扑渔都涉及与动物斗智,明军种田,不涉及对动物搏斗之事。
现在的新军也加强训练,但要超过清军的训练水平则困难,清兵专业从事训练,明军只能发展火器以弥补自己体力之短,选拔一些对武艺有特别能力和特别爱好的人专业从事训练。
明军发挥自己人多的优势,守城或守住险要地形,避免与清军野战。甚至利用清军粮食的困难,逼迫清兵从事生产减少训练时间。
古代夏国想以和平方式与天下各国相处,商国以主动攻进的方式想争取主动权,周国则想平衡使用武力,后来还总结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必须要拥有适当的武力,特别是经过“宋”的积贫积弱之后,要想克服“宋明”那种削弱军力的方法,不但要从理念上改变那种武人是天下祸乱之源的观念,还要从事实上改变那重文轻武的局面,做到文武平衡。
为此,以朝庭的决策实行一种以培养勇武的运动。
勇武运动的内容有二大类,一类是争对军队的基础素质而设立,如跑步、射击、刺杀、蹬山等,提高大明百姓的体力,选拔优胜者从军,让进入民兵前就拥有较强的体力。另一类就是平常玩的内容,如蹴鞠、捶丸、马球、角力等,就是让贵族的活动也进入平民行例,增加勇武运动的乐趣,以乐趣带动大明百姓基本体格能力的发展。
勇武运动相当于后来的体育运动,当时不可能去叫体育这种新名词,实质类似。跑步也有长跑与短跑,测耐力和速度,射击以火枪和气枪射击为主,不与清兵比弓箭,剌杀以木棍木剑为主,训练技能。
天下的勇武运动的总部设在陕西的华山之麓,决赛也有华山之麓。
因为此崇祯想把未来的都城迁到西安,西安附近的华山也与中华有特殊关系,不论是因为华山而叫中华,还是因为中华而取名为华山,华字都很特殊,华山都是圣山。
在当时的中华,奥林匹斯山还不为天下人所知,华山则在天下闻名,华山与勇武运动相连也有必要,为了纪念华山的重要性,特命名勇武运动的总决赛为“华山论剑”。木剑也是剑,其实剑手的化境是万物皆剑,无剑胜有剑。
勇武运动是运态的运动,其内容有发展变化,内容的变化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娱乐运动的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