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政事的省中书令和省尚书院的首辅,就是相当于周公和召公的职位。
在省中书院与省尚书院之间还有个省门下院,门下院有较大的变动,实行议郎制,省门下院也是实行议郎制,不再是确定几个官员审议中书院的议案,而是众多的议郎集中讨论,最后票决定议案。
周召共和制,有限制地方上形成割据的局面,也对当时盛行的党争有所限制。两个首脑必须共和行政事,起码是表面上不能有明显的争斗,还有省门下院的议郎据中调停,对地方割据和党争都有较大的限制。
最主要的是,周召二首脑都不能有公开的利益之争,或相互照顾利益的之说,而是以为国为民的原则为基准,谈论政事。
原先的都察院众御史,与众官僚相到勾结,营私谋利,御史不为民请命,只为党争和自己的利益,上瞒皇帝,下欺百姓。所以先前崇祯在处理案件中罢免了许多御史都不再补充。
现在门下院的议郎较多,一时难以都能收买,更重要的是议郎不受功名限制,来源是由地方上推选,主要看为人,只要没有明显的有违孝廉之举就可当选。
交趾和朝鲜也是儒教区域,也实行周召共和,由于是独立建国一段时间再回归,或是新归附,给出了特殊政策,就是规定了地方人员的比例,周召二职中,必须至少有一人是本土人,各级官职也有本地人的比例。当地人也想推动本土化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交趾和朝鲜在殖民主义者统治之后,产生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对整个国家人员影响很大,以国家独立放在第一位,甚至是产生了过份的独立观念。期后的交趾和朝鲜也能看到,世界是在向一体化发展,各地的经济文化都不可分割,相互合作则比此得利,对立则相互损害。
在明末时,交趾和朝鲜还是正常国家,还没有产生一些特别心里,没有任何去中国化倾向,当时两地也主要是为了生存,只要人能依照自己原先的意愿生活下去,不也不太管首脑是姓郑,姓莫,或者姓李,姓崔,还是其他当选的姓氏,郑氏李氏统治还不如现在稳定。
其实交趾人和朝鲜人也向往美好生活,向往文明,后世有许多人跑到美国运去,就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后世也不相信中国能再次复兴,而要去中国化。
当时,大明还是最发达的国家,交趾和朝鲜也不拒绝大明。
暹罗国也是当时的加盟国,当时对大明也很向往,对大明文化,对大明人也很友好。暹罗国自从吴哥古国中独立出来,就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也与前朝鲜样,在狭缝中求生,在许多强大的对手前面都保持住了自己的国家。
现在大明的政策,比暹罗期望的还好,民间人士也很喜欢现时政策,暹罗政府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还用力推动现时政策。
与暹罗国相临的老挝,也是与大明很亲近有国家,老挝一概念,可能最初出现在明初的老挝司。或者说是明朝的老挝司才加强了老挝这个地理概念的地位。
老挝现在由索林那旺萨当政,索林那旺萨以澜沧国王的身份继位,澜沧国的地理概念也不稳固,先前遭到周边国家的入侵,澜沧国内的统一也随时有可能被分裂代替,先前国内是四部分,索林那旺萨在位时,虽然是统一国家,另一时空的历史,索林那旺萨之后老挝又分裂为四部分。
索林那旺萨是地老挝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君主,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促进老挝地区的统一,也利用了一切可以得用的条件,与大明修好,就是其重要措施。
大明虽然给了索林那旺萨以外司内王的地位,索林那旺萨还是学习大明,与大明一体发展当地。
江北省成立得比较早,当时江北省比较落后,境内许多民族都处于脱胎于原始生活时期,于是采用了分封制,分封境内各民族的首领为官,原先生活的地域成为封地,再给予贸易和适当的粮食补助。
粮食补助是崇祯对北部地区的政策,但江北政府则以此粮食按修路,建据点等成绩进行奖励,当地土人则认为原先什么都没有,现在能有粮食补助也很满足,何况修路建据点都是为了自己生活更好,于是对大明政府很支持,也很乐意接受大明的管理和一些文明开化政策。
李自成在贝东省也是搬用了江北省的经验,以后又把分封制搬到了贝西省。
苏绿国的独和渤泥国的稳定与大明军事力量相关,也就对大明特别尊重,更多的与大明接近和学习大明。苏绿国采用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方针,渤泥国在国王没有后裔后,也实行了同大明儒教各省一样的推选制和周召共和制。
西域诸地,都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但主要交通要道的道路不分封。
所在分封之地只是民政上的分封,军事统一归大明朝庭,各地也不能设置贸易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