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什么概念?】
秦朝。
嬴政险些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在看到李斯等人同时睁大的错愕目光中,他才肯定,自己没有听错。
六百五十多万人参加考编。
大秦才多少人?这就相当于大秦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参加考编。
而且还仅仅是一年的人数!
“后世竟有这般多的人,前仆后继地要为国效力。”李斯不由得感慨,也难怪天幕从第一次出现起,就开始说秦吏的个人职业道德不行,秦律的普及率太低。
李斯开始相信,普及秦律一事若放在后世,恐怕只需要几天而已。
唐朝。
“你们可听清了?六百五十多万的人,参加了考编。”李世民的头都开始发晕了,同时也有些心痛和羡慕,“近大唐一般的人数!”
“后世定然是个国泰民安的盛世啊!”长孙无忌情不自禁地感慨。
“但这些同挑选治国人才有关吗?”魏征忍不住问道,“天幕是否没能切中要点?”
……
【在大基数之下,就算考编和科举所选拔到的人才占比是相同,更甚者是比科举小的,那么在总体数量上,也会比科举多上很多。
更不用说古代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了,所取出来的,真的是士吗?
被束缚禁锢在四书五经里面,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代表做官就做的好。
而我们现在的考编,选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不是为官者。只有先历基层,了解民生,知晓痛点,才能知道什么是人民所需要的。
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天幕的这一段发言,把诸朝都震地不轻。
也就导致不管何夏夏在直播间再怎么问,宋某人都没有再提问了。
因为宋某人王安石,此时正准备对科举的考试内容进行变革,这才有了这么一问。
可这一问的结果,不仅没能给他稍作参考,反倒将他眼前的路全都给遮掩上了厚重的浓雾,令他一时茫然。
【那既然宋某人不说话,我们就进入到定义判断的部分吧。
这次也是错了两道。
首先第一题,变文,顾名思义就是变换文词,指使用不同的文词在文中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下列选项中,属于变文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
B、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3]
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4]
请告诉我,你们的答案!】
西汉。
刘彻一不留神,就听到了两个颇为熟悉的名字。
冯唐易老,他姑且知道是在意指什么。
可李广难封……恐怕就只有一个原因了,但是天幕当真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起吗?
尤其是刘彻还想到了李广的堂弟,李蔡,现如今已被封为乐安侯。天幕应当不至于,连这个也要讲起吧?
刘彻不免有些担忧,李广年岁也已经大了,这万一要是承受不住,可如何是好。
“快传令下去,所有人不得擅自询问天幕,有关李广之事。”刘彻当机立断,不问对大家都好。
北宋。
这已经不是范仲淹第一次在天幕处听到自己所写的《岳阳楼记》了。
他原先一直很想听听天幕讲起自己。
不为别的,就是想知道此次的改革失败之后,他日是否仍有有志之士,能力排众议实现变革,令大宋长治久安。
可他并未等及天幕提起自身,便从王安石、陆游等人的生平里,看到了结局。
并且时至今日,他仍未能看到,朝堂之上出现一丝半毫的改变。
当真是应了这一句话了。
【这题的答案是A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居”和“处”都是在哪里哪里的意思,属于用不同的文词表达出了相同的意思。
但是我做题的时候,根本没往这么简单的字眼上想,眼睛里只看到了“庙堂”和“江湖”这两个词,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错误选项。
接着眼神再一路往下扫,就注意了D,“袍”和“裳”,虽然
一个是战袍、一个是衣裳,但都是衣服吧!
结果就是我想太多。
啊!有位汉某人问了个问题,汉某人你好快啊!
李广为什么难封?】
西汉。
刘彻:……谁问的?总不可能是李广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