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人四年前第一次进入铁血网并成为一名写手后,第一本书写的就是以张学良为主角、以东北军为主题的穿越军事小说《我的东北军》。但我当时无论是文笔,还是历史知识储备,都不够扎实成熟,再加上当时写作条件也有限,又没有写作经验,因此那本书写得颇为仓促,并且很多情节和很多战略构思都十分幼稚肤浅,生生地糟蹋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其实,如果真要穿越到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年代,张学良确实是头号选择,东北军和东北也是头号最佳发展基础,因为张学良和东北军在民国时期的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而东北地区在民国时期的富庶和发达程度也是今日黑吉辽三省所无法相比的,非常适合做“主角”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因此本人直到此时仍然念念不忘这个题材。在经过反复思索且做了比较长足的准备后,本人决定重新提笔,再写东北军。同样的题材,但却是不同的故事。虽然是穿越小说,但“真实、客观、合理”依然是这本书的原则:取材真实、情节客观、发展合理。主角张学良虽然理所当然地拥有“主角不死定律”,但他的东北军则没有“主角光环定律”庇佑,因此这本书里的东北军也会经常吃败仗,不可能“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张学良和东北的发展过程也同样是筚路蓝缕、步履维艰。毕竟,胜利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前进的道路都是布满荆棘的。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我们的故事。】
2013年12月25日,扬子晚报报道:在纷飞的雪花和熟悉的音乐中,今年的圣诞节又来临了。虽然这个来自西方基督文化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宗教意义,只是提供了一场购物消费或出门旅游的时间点罢了,但扬州城的大街小巷还是笼罩在了铺天盖地的节日气氛中。就在这天,扬州的孟先生和陈女士却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他们的独生子孟某这天中午和朋友出去聚餐喝酒,回家一觉醒来后却判若两人,竟然口口声声自称自己是张学良。孟先生、陈女士和众亲戚朋友、附近街坊邻居百般劝解,但孟某却始终失口否认自己是孟某,坚持声称自己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张少帅”张学良。对此,陈女士悲痛不已,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突然间就成了“张少帅”,孟先生在无奈之下拨打了110和120。前来的120医护人员给情绪异常激动的孟某先注射了镇定剂,并在110民警的帮助下强制把孟某暂时送到苏北人民医院精神病科进行观察治疗。傍晚时分,获知该消息后的本报记者立刻赶往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精神病科采访了这位自称是“张少帅”的孟某。在监护病房内,记者见到了孟某。
记者:孟先生,您好。我是《扬子晚报》的记者。
孟某(神色疲惫地看了看记者和旁边的摄像师):你身边这位举着的是什么?(他说话的口音确实带着一些东北方言的腔调。)
记者:是摄像机。
孟某:那种用镁光灯的照相机,你们很早就不用了吧?
记者:是的,那种老式的照相机早就淘汰了。
孟某:你胸前的硬卡片是你的证件吗?上面的文字也是简体汉字吧?
记者:这是我的记者证。上面的文字确实是简体汉字,不是民国时期的繁体汉字。
孟某(叹了口气):看来我真的来到公元2013年了,也就是民国102年。(苦笑)
记者:您真的就是张学良?可您明明就是孟某呀!(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孟某真名省略)
孟某(再次苦笑):记者先生,我知道,我现在你们的眼里就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我还是要说清楚,这个身体是你们说的孟某的,但我确实就是张学良。我被关进来已经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内,我大致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我的意识,或者说是灵魂,不可思议地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奉天省沈阳来到了这民国102年的江苏省扬州,附着在了这位叫孟某的青年身上,可我的意识和思想仍然还是张学良。我,确实就是张学良。
记者:那我该称呼您为“张将军”?
孟某:可以。但是我很清楚,你只是在敷衍我,其实你心里并不相信我就是张学良。
记者(笑着道):张将军,您能和我们谈谈这件事的经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