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浩然言简意赅:“第501团留在辽阳,第502团、第503团、第504团调到本溪。”
黄显声觉得萧浩然这话说得跟没说一样,简直是毫无营养:“我们用三个团去对付日军三个师团?为什么不把第501团也调来?”
萧浩然道:“本溪一旦失守,辽阳就是沈阳唯一的屏障了,所以第501团必须要立刻抓紧时间在辽阳构筑防御工事。”
“你的意思是,逐次抵抗?”
“差不多。”
“三个团对付日军三个师团,能守多久啊!”
萧浩然看着黄显声,很认真地道:“守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日军在兵临沈阳城下的时候已经没几个人了,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攻城拔寨,不如歼敌盈野。日军是在异国作战,如果日军都死光了,我们即便沦陷了再多的城市,也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黄显声觉得萧浩然的这番话似乎有别的意味暗含里面,但也说不上来究竟是什么:“萧参谋长,你认为本溪肯定会沦陷吗?”
“师座,我们手上除了第101师外,还有杨总参座从辽东半岛前线调来的两个骑兵旅。本溪是一座山城,四面环山,不适合骑兵的驰骋冲杀。步兵用来守城,无论是守本溪还是守辽阳,都是一样的,而辽阳位于大平原之上,四周都是一马平川的原野,适合我们的骑兵部队发挥他们的最大战力。所以,在目前我们军力是这种步骑兵混合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把主战场放在辽阳比较适合,本溪只能是第一道防线,不是主战场。本溪,肯定会丢的。”
黄显声蹙眉思索:“你说的有道理,但你有什么具体的作战计划吗?”
萧浩然很诚挚地看着黄显声:“如果师座信任我,我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黄显声点点头:“好吧!少帅都信任你,我怎么会不信任你呢?本溪就交给你了!”
结束简短的会议后,萧浩然私下里找到王欲晓和王凤阁,问道:“假如,假如你跟一个很强大的对手决战,本来你是必败无疑的,但如果你断掉一只手就能取胜,你断不断?”
王欲晓和王凤阁都一头雾水。王欲晓道:“壮士断腕?这需要很大的决心的,但从权衡利弊的整体局势来看,肯定是要断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凤阁摇头道:“说得容易,但真的断腕,要忍受多大的痛苦?要有多强的心理准备?人又不是章鱼!对了,参座,你为什么突然问这个问题?”
“没什么。”萧浩然摇了摇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他嗟叹一声。
12月16日,岫岩前线发生了一场在萧浩然预测中的战斗。根据荒木贞夫大将和白川义则大将的批准,日军第3军菱刈隆大将改变了作战策略,不再以攻占岫岩为目标,转而以攻占沈阳为目标。为此,荒木大将调拨了驻朝鲜的第19师团给菱刈隆大将,以充实第3军的作战兵力,同时命令辽东的第1军和第2军在局部战场上要主动攻击东北军,以牵制住东北军主力。接到新任务后的菱刈隆大将积极调兵遣将,部署第5师团和第19师团钳制岫岩的晋绥军,第2、第6、第16师团则逐步集结到凤城,准备向本溪、辽阳、沈阳防线展开进攻。觉察到日军暂时放弃进攻岫岩后,傅作义颇为懊恼,因为他苦心经营地把岫岩修建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大堡垒,就等着用防御战来消耗日军第3军,从而创造一个堪比旅顺守卫战的辉煌战果。岫岩激战了一星期,日军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击退,晋绥军守城部队毙伤日军超过1.2万,自身伤亡只有5000人,并且近半还是因为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导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突然鸣金收兵,自然让踌躇满志、壮志凌云的傅作义犹如闪腰岔气般难受。道理很简单:他是打防御战的战术专家,晋绥军也最擅长打守卫战,岫岩是个坚不可摧的堡垒,在这样的情况下,“挨打”反而是傅作义求之不得的事。傅作义巴不得日军一次又一次地扑上来,从而用日军越来越多的尸骨成就他的辉煌荣耀。但日军却不进攻了,自然让傅作义很恼火。因此在踌躇再三后,傅作义决定主动出击。
副指挥商震反对傅作义因为立功心切而做出的这个决定:“总指挥,我不赞成!我们的任务就是坚守岫岩,只要确保岫岩坚若磐石,就够了!另外,晋绥军善防御,不擅机动作战,这一点在中原大战中就已经充分证明了。打防御战,装备先进程度超过我们的中央军和东北军都拱不动我们;但是打进攻战,手持大刀的西北军都比手持枪炮的我们打得漂亮。我们现在主动出击,岂不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日军打野战的能力大大超过我们呀!还有,岫岩的地理环境也不适合我们主动出击。岫岩四面环山,与外界的通道就那几条穿山公路,我们据城死守,可谓占尽天时地利,进攻的日军只能猬集在那几条狭窄的公路上被我们居高临下痛击,但我们主动出击,这些原本对我们有利的作战条件可就反而对我们不利了!我们出击后也只能通过那几条狭窄的公路呀!万一日军杀个回马枪呢?万一日军佯进沈阳就是为了对我们来一个引蛇出洞呢?总指挥,沈阳另有部队负责守卫,我们不同部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何必越俎代庖呢?”
“启予啊,你什么都好,就是太谨小慎微了!”傅作义对商震的苦口婆心不以为然,“日军现在就拿两个师团来堵我们,每个公路口就一个旅团,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我们主动出击的条件!晋绥军是善于守城,但也不代表我们不能进攻呀!我们现在的步兵火力是日军的三倍有余!就是跟日军面对面地对射,我们也是占绝对上风!拼兵力,我们五个师和日军这两个师团差不多旗鼓相当,拼火力,我们是稳压日军!启予,你也看到了,少帅对我们这些出身旁系的将领非常的信任,要什么就给我们什么,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不得不报答呀!沈阳有危险就是少帅有危险,我们现在主动出击,即便不能取得很大的战果,也可以给沈阳的防御部队拖住日军,争取点时间,尽到我们的一份力量。沈阳的部队数量你也是很清楚的,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呀!这场战争,是中日对战,不是东北军和日军开战,我们和东北军属于同一个集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怎么能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呢?唉!都说我傅作义是守城将军,我看第102师的那个代理师长赵海军才是真正的守城将军!旅顺战役你也是知道的,赵海军一个师对抗日军两个师团,血战了快一个半月了,战果是何其的辉煌!不但击毙大量日军和多名日军高级将领,还打沉日军好几艘军舰。最重要的是,赵海军是在抗击外敌的旅顺守卫战中一战成名,而我却是在自家内战的涿州守卫战中一战成名。还有守卫营口的第123师,也是很了不起的!这么一对比,我自愧不如啊!”傅作义显得感慨万千。
“总指挥,我们倾巢出动后,日军却趁虚而入攻陷岫岩,可怎么办?”商震听得出来,傅作义极力想要主动出击一方面确实是想给沈阳的守军牵制日军,多争取点时间,一方面则是出于他立功心切而暗暗有些嫉妒赵海军的私人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出于傅作义想通过此战取得张学良的高度信任,从而脱离晋绥军,彻底融入进东北军的动机。傅作义虽然出身晋绥军并且是晋绥军干将,但因为傅作义是晋南人,而阎锡山是晋北人,使得傅作义始终没有得到阎锡山的绝对信任,是“晋绥军嫡系里的非嫡系”。眼下晋绥军已经被东北军吞并了,本来就隐隐想离开阎锡山的傅作义自然更加不想留在晋绥军里,想成为东北军的骨干。身为一个非东北军嫡系的将领,想得到东北军统帅张学良的高度信任和重用,只能用战绩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实际上,在这件事上,商震比傅作义干得更早。商震在中原大战就因为受不了阎锡山的“小气”而想走人了,而张学良以前的卫队团长、现在东北军第107师师长刘多荃还是商震的干儿子,所以商震早在两年前就投靠了张学良。傅作义想成为第二个商震,因此觉得已经“功成圆满”的商震现在阻止自己建功立业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综合而言,傅作义想要主动出击,确实是有一定的私心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会倾巢出动的。我留两个师给你继续守城,我带三个师出城迎击日军。”
尽管商震反复劝解,但傅作义还是打定了主意,在12月16日夜间率领着晋绥军第65、第66、第67师从岫岩东北方向的龙王庙地区主动出击,攻击当地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结果遭到日军的猛烈伏击。菱刈隆大将十分精明,他表面上把第2、第6、第16师团大张旗鼓地抽调离开,但暗地里从这三个师团里都留下了三个主力联队,混入第5、第19师团里,使得傅作义对日军的兵力估算大大不足。出击的晋绥军在龙王庙的山坳间遭到了日军迎头痛击,埋伏在山坳公路两侧山丘上的日军伏兵也居高临下地猛攻晋绥军,使得晋绥军损失惨重,三个师伤亡了5000多人,是晋绥军在过去一星期内守卫岫岩的伤亡人数的一倍,第440团团长李竞容和第444团团长黄永华先后在激战中阵亡,出击部队最后不得不铩羽而归。李竞容和黄永华都是商震的嫡系心腹,是商震第一批从晋绥军里带到东北军里的亲信,两人的战死让商震悲伤不已,傅作义为之愧疚难当,亲自操办了李竞容和黄永华的葬礼,并为两人和出城战死的官兵戴孝一个月。这之后,傅作义在后悔和惭愧中没敢再主动出击了。
在这同时,萧浩然、王欲晓、王凤阁等军官们则争分夺秒地在本溪构建防线。实际上,本溪百姓的爱国热情和东北其他地方的百姓是一样高昂的,全城妇孺老弱在县政府的安排下有条不紊撤离的同时,绝大部分的青壮年都自发自愿地加入了县保安团,总人数达到一万多。保安团的团长是一位叫孙涛的年轻人,是孙云斌县长的儿子。孙县长这么安排自然也是为了证明他爱国拥军的决心。
“萧长官,有什么需要请尽管吩咐!”孙涛对父亲的安排也很兴奋,他踌躇满志道,“虽然我们保安团没有枪,也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但我们也拥有不输给前线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我们一定会想前线将士们那样为国血战的!”
“辛苦你们了。”萧浩然点点头,“孙团长,我马上会把你的保安团分为两组,由我师的工兵进行统一率领,二十四小时两班倒地展开作业。这是全城防御的设计图纸,按照图纸施工。”萧浩然把他亲自绘制的一叠厚厚的图纸交给孙涛,“还有,你马上集合全城所有的下水道工人,再给我联系附近所有煤矿企业的矿工以及给负责全城供暖的瓦斯公司的领导人。”
“是!我一定会办妥的!”异常兴奋的孙涛毕恭毕敬地接过去萧浩然给他的图纸和任务,临走前还昂首挺胸、一本正经地给萧浩然敬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