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东北战争结束后,鸭绿江上所有的桥梁都被北华军或日军给爆破炸毁了,但北华军刚刚开始向朝鲜北部进军后,北华交通部便组织了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为首的造桥专家组开始设计多座鸭绿江大桥。一年多下来,丹东、水丰、满蒲、图们共建成了六座横跨鸭绿江的大桥,并且北华军的工兵部队还在鸭绿江上修建了十多座坚固的浮桥,眼下这些桥梁和由北至南贯穿朝鲜半岛的所有交通网都陷入了空前的繁忙中,一列列满载士兵物资的军用火车在铁路线上风驰电掣、昼夜不息,一队队同样满载士兵物资的军用汽车在公路线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域内,大批的商船、货轮、军用运输船只更加是川流不息、源源不断。无数的物资和数以十万计的部队通过海陆交通线百川入海般地运输集结向济州岛、对马岛、郁陵岛、釜山、蔚山、浦项,使得这几个地方彻底淹没在了堆积如山的物资和人山人海的军人中。特别是釜山、蔚山、浦项这几个韩国东南部沿海城市,军营在城市郊区遍地开花,城市的街头巷尾、商店饭馆里到处都是士兵,大街上放眼望去尽是摩肩接踵的军人;天空中,一波接一波的飞机终日不断地呼啸过天际云端;海面上,一队队披坚执锐的军舰乘风破浪、翻江倒海,不断举行大规模的实弹演习。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东北亚。
根据北华军在一些场合透露的消息,北华军在“接下来的战事”里光是陆军就要动用五十个师,北华本土的防御交给剩下的那二十个师以及新建立的三十个师,并且投入“接下来的战事”里的这五十个师都会扩建为甲种师,每个师2.5万兵力,总兵力达到130万,另外还有韩国国防军的20多个师、约25万兵力参战,因此北华军在“接下来的战事”里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50万。至于海军和空军,更是倾巢出动。北华海军已经拥有16艘大型主力舰,北华空军已经拥有1500多架各型飞机,都是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
由于北华军在进行战备工作时基本是光明正大的,因此东京方面对此一清二楚。看到北华军磨刀霍霍地准备向日本本土进攻,日本军政高层几乎没有不心慌意乱的,部分高层甚至是惶惶不可终日。由于本土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日本军方大肆加紧扩军准备着“本土决战”,在新建了第21至第30师团后,又紧锣密鼓地准备分两次建立第31至第50和第51至第70师团,加上近卫师团,日本陆军计划迅速扩军至51个师团,新建立的50个师团都是三联队制的乙等师团,每个师团约1.3万兵力,总兵力70万,同时大量征调青壮男丁,组编为“国民义勇队”,以此“展开圣战,捍卫帝国圣土”;日本政府则穷尽解数,竭力邀请列强大国调停战事,又通过南京向沈阳频频提出和谈停战的意图。美国驻华公使詹森、英国驻华公使薛穆爵士、法国驻华公使那齐雅、苏联驻华公使司皮尼瓦尼克、意大利驻华公使丹尼尔华蕾...各列强大国以及瑞士、瑞典等中立国的驻华公使犹如过江之鲫般来回于东京、南京、沈阳这三地之间,试图斡旋北华和日本的战事。实际上,日本在第二次东北战争之前,是当之无愧的东亚头号霸主,对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害,因此日本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和睦。眼下,西方列强们试图调停辽日战争,并非真心同情日本或想帮助日本,而是不希望北华彻底征服日本从而独霸东亚。看到日本被北华打得丢盔弃甲,西方列强们一方面为北华的日益强盛而担忧,一方面也对日本幸灾乐祸。再加上西方列强在日本也没有太大的利益,因此眼下帮日本“说好话”也是很勉强的。西方列强一方面不希望北华独霸东亚,一方面也不可能为了日本而跟北华翻脸,不可能用武力胁迫北华,因此西方列强们的调停对北华没有造成多大的压力。
日本知道北华和德国关系密切,因此主要是通过南京和德国这两个渠道跟北华通话。迫于本土空前危险的处境,日方给北华开出的条件也一次比一次更“优厚”。
九月底,日本开出的和谈条件是:日本愿意废除《日韩合并条约》,承认韩王国的独立主权,承认北华对韩王国的实质控制权;作为交换,北华把对马岛归还给日本,中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十月上旬,日本开出的和谈条件是:日本愿意废除《日韩合并条约》,承认韩王国的独立主权,承认北华对韩王国的实质控制权,日本租借对马岛给北华,租期十年,中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十月中旬,日本开出的和谈条件是:日本愿意废除《日韩合并条约》,承认韩王国的独立主权,承认北华对韩王国的实质控制权,日本租借对马岛给北华,租期十年,日本额外向北华赔偿5000万美元的战争赔款,中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月下旬,日本开出的和谈条件是:日本愿意废除《日韩合并条约》,承认韩王国的独立主权,承认北华对韩王国的实质控制权,日本租借对马岛给北华,租期十年,日本额外向北华赔偿1亿美元的战争赔款,日本愿和北华“共管”台湾地区,中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任凭日方上蹿下跳、翻箱倒柜地一次次增加和谈筹码,甚至把南京都给说得怦然心动了,北华始终不理不睬,一次都没有回复日本。
10月底,日本政府在取得裕仁的同意后,狠狠心地开出了“日本最大承受的和谈条件”。这份和谈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日本承认北华对朝鲜半岛的实质控制权,二是北华把对马岛归还给日本,作为交换,日本愿意废除《马关条约》的第二款项,也就是把台湾地区归还给中国。
日本开出的新条件立刻随着日方的刻意宣布而传遍了全世界,首先便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大批军政高层和部分民间势力都极力反对“割让台湾”,反对者口诛笔伐地痛骂提出这个和谈条件的铃木贯太郎、重光葵等主和派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声称“日本绝不是腐朽无能的满清,日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能依靠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来苟延残喘”。对此,铃木贯太郎很平静地道:“诸君若反对割让台湾,就请先收复朝鲜。台湾是帝国领土,朝鲜也是。既然有人说不能割地赔款,那我们已经沦丧了的朝鲜怎么办?朝鲜既然可以丢弃,那台湾为什么不能舍弃?是帝国本土重要,还是台湾重要?舍弃台湾而换来帝国本土的安然无恙,有何不妥?”重光葵也多次公开说道:“日中关系之所以如此恶劣,台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中国人一直为《马关条约》耿耿于怀。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归还给中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用台湾换来帝国本土的安全,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既然是真心诚意要实现中日停战、东亚和平,那我们用台湾来证明我们的诚意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用台湾岛换来对马岛,日中各取所得,是非常合适的。若不赶紧实现和谈停战,战火马上就要烧到帝国本土,到时候帝国国内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还死抱着台湾又有什么意义?帝国本土如果朝不保夕,台湾又怎么保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尽管日本国内各界都存在反对声音,但日本军政高层此时确实已经“被北华军打怕了”,因此大部分人还是赞同“舍弃台湾而换来帝国本土的安全”。裕仁对此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中国国内更加是石破天惊。
南京和全国各界彻底坐不住了,因为日本人开出的这个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台湾确实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道伤痕,台湾也是国耻的代名词。从1895年到现在的1937年,台湾已经沦丧日寇之手足足42年,若能趁此良机一举收复,何乐不为?在全国各界看来,张学良想要攻击日本本土已经有了一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嫌疑,如果停止攻击日本本土,还能兵不血刃收复台湾,实在是太划算了。张学良若放弃进攻日本本土,一来可以停止战争,恢复和平,二来可以避免军队的死伤和国力财力的耗费,三来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收复台湾,可谓是一举三得。况且,北华军攻击日本本土也没有必胜把握。如果打输了,什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既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军力,也进一步地加剧了中日关系的恶化,还白白浪费了收复台湾的大好机会。顿时,全国各界大批的名流士绅、社会贤达、军政要员纷纷呼吁张学良放弃进攻日本本土,借此良机收复台湾。除此之外,南京方面也不支持张学良真的攻占日本本土,从而使得北华的实力和影响力再度急剧膨胀,因此暗中给这种“民意”推波助澜。
张学良的处境顿时尴尬了起来,因为全国上下都是呼吁“停战”的声音。十分讽刺的是,日本国内却一片“开战”的声音。实际上,中国国内的“民意呼声”是铃木贯太郎、重光葵等人在开出和谈前就已经预料到的,这是十分巧妙的手段,利用台湾而使得中国国内也掀起了反战声音,从而让张学良无法“逆民意而为”。隐然间,南京政府和中国社会各界成了阻碍张学良进攻日本本土的一股力量。在这件事上,南京和东京可谓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迫于国内反战声音的压力,一开始对日本的求和置之不理的张学良不得不正式表态:“早在公元633年,日本就开始了第一次染指东亚大陆的侵略战争,结果在白江口之战中被唐军杀得一败涂地,五万日军被一万唐军杀得片甲不留。此战之后,日本认识到了自己与中国的巨大差距,因此假意臣服,摆出虚心求学的假象一连数百年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随后在明朝万历年间、清朝甲午年间以及当下民国年间,羽翼丰满的日本一次又一次染指东亚大陆,屡屡威迫积弱百年的我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我国国民若只看到日本此时的顺服,却忘记了日本昔日的张狂,与东郭先生又有何异!试问我国国民,你们忘记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了吗?你们忘记旅顺大屠杀了吗?你们忘记三国干涉还辽了吗?你们忘记两次东北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吗?你们忘记日本的‘大陆政策’了吗?你们忘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了吗?中国强、日本弱,日本便假意臣服以躲避我中华大军的锋芒从而苟且偷生,继而暗中学习中华文明以积蓄力量并图谋东山再起;中国弱、日本强,日本便撕下仁义面具,露出虎狼真相,杀我中华国民、掠我中华财富、占我中华国土,甚至妄图彻底灭亡和奴役我中华。对于如此一条变色龙式的卑劣民族,若是接受其假意和平,除恶不务尽,只会姑息养奸、养虎为患!不战,我们虽然得到台湾,但却埋下了更深的祸根!战,我们会得到更多,并且会彻底铲除我中华的一颗毒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日本的真面目,张学良比这个时代所有的人更加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因为他知道若不是自己让中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历史轨迹,那么在历史上的此时,也就是1937年底,日本军队已经攻占了东北、华北、华东等大片中国领土,并且会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并在城内展开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而眼下,由于张学良对历史的改变,日本人还来不及干出这些令人发指的罪恶,就被北华军打得缩回了本土,因此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远没有历史上同时期那么深刻,甚至因为中国人素来过剩的同情心而完全忘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白眼狼本性。这是让张学良既无奈又苦涩的一点,他获悉国内一片反对进攻日本的声音后,曾痛苦地道:“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要让日本人杀个几十上百万,才能真正明白日本人的本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