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德同盟全面进攻苏联时,苏联全国共分为17个军区,其中12个在苏联的欧洲部分,另外5个在苏联的亚洲部分。欧洲的12个军区自然是防备德国的,亚洲的5个军区先前是为了防备日本,辽日战争后则是为了防备北华。这五个军区分别是:远东方面军(远东军区)、外贝加尔军区、西伯利亚军区、中亚军区、乌拉尔军区。五个军区原本共拥有150余万军队,德苏战争爆发后,苏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损失巨大,再加上辽苏和谈使得苏联当局误以为北华不会进攻苏联,所以在和谈期间陆续从这五个军区抽调了30余万军队开往东欧,一方面是参加关系到苏联命运的基辅大会战,一方面是作为保卫莫斯科的预备力量,同时还抽调走了苏联空军原本部署在远东的5500多架飞机里的2000多架。这自然使得苏军在远东的力量削减了很多,继而在北华军的凶猛进攻中损失惨重且无法招架。仅一周时间,部署在远东军区、外贝加尔军区、西伯利亚军区、中亚军区这四个军区的苏联空军第9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12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39集团军便全军覆没,超过3000架飞机被北华空军给摧毁,负责指挥苏军远东航空兵部队的苏联空军总部第一副部长日加列夫上将在绝望中开枪自杀,这使得北华军在开战之初就掌握了制空权。对于现代化战争来说,没有什么比掌握制空权更能接近胜利的了(苏联空军的编制跟苏联陆军差不多,分为团、师、军、集团军,每个团再下辖几个航空中队。苏联空军每个团约有60架飞机,每个集团军约有1500至2000架飞机。)。
海参崴、伯力、共青城、海兰泡、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苏联边境城市的上空,机翼和机尾上喷涂着白日飞翼军徽的北华军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地对地面苏军目标狂轰滥炸,机群所到之处,地面上尽皆化为火海,不但给苏军地面部队给予了惨重打击,还歼灭了苏军在远东的海上力量。
苏联远东海军的正式称呼是“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包括一支黑龙江舰队),当然,这个太平洋舰队比起太平洋彼岸的那个太平洋舰队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总共只有一艘重型巡洋舰和二三十艘驱逐舰、鱼雷艇等小型水面军舰,以及几十艘潜艇,总基地位于海参崴。北华空军机群在攻击海参崴的时候,自然没有放过停泊在海参崴港口里的苏军舰队。号称“斯图卡之王”的北华空军王牌飞行员李桂丹和他的战友们驾驶着十几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突入海参崴港口后,只花了十分钟就把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旗舰阿斯科尔德号重型巡洋舰给炸沉在了逃离海参崴的近海里,同时还炸毁了苏军布拉沃号鱼雷驱逐舰。本来,北华空军的飞行员们还想再接再厉的,但急于建功的北华海军同时派来了大批鱼雷机。看到阿斯科尔德号这个最大战果已经被空军叼了去,海军飞行员们在气急败坏中对其余的苏军舰艇痛下杀手,连只有几十吨的炮艇都没有放过,使得海参崴成了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坟场。沈鸿烈等北华海军高层知道打苏联基本没海军的事,消灭苏联太平洋舰队是北华海军唯一能参加的战斗。如果连这唯一的战斗都打不好,那北华海军就要颜面扫地了。因此沈鸿烈不但派出大批鱼雷机参战,还同时派出好几艘大型水面军舰参战,甚至连德国的“远东舰队”也不甘寂寞地过来凑热闹,毕竟德国已经对苏联宣战,德国海军参加海参崴战斗也是合情合理的。
海参崴的海战完全是一边倒。天空中满是北华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和北华海军的鱼雷机,出港的海面上被北华海军和德国海军远东舰队的一大堆军舰堵得结结实实,使得港口里的苏军舰艇根本无路可逃,一边挨着从天而落的炸弹和鱼雷,一边被北华海军和德国海军的水面主力舰堵在门口用舰炮劈头盖脑地猛轰。短短一个小时,苏联太平洋舰队便全军覆没,舰队司令员尼古拉库兹涅佐夫中将在下达“所有水兵全部上岸,加入陆军继续战斗”的命令后,在司令部内开枪自杀。日加列夫上将和库兹涅佐夫中将的先后自杀,标志着苏军在远东战场上的空军力量和海军力量基本沦丧。
当然了,海参崴战斗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的。苏联海军此时拥有200多艘潜艇,数量世界第三,仅次于北华(350多艘)和德国(330多艘)。苏联太平洋舰队拥有50多艘潜艇,这五十多艘潜艇里只有十多艘被击沉在海参崴,还有四十艘左右则窜入了中国领海。虽然丧失基地的潜艇会因为得不到后勤补给而无法持续战斗,并且这些苏联潜艇也不可能穿过中国领海、印度洋、地中海,回到黑海或大西洋,一来航程太远,并且路上得不到补给,潜艇根本不可能开回去,二来沿途都是英国人的地盘,英国人不会接纳这些苏联潜艇或给予其援助,甚至都不可能让其通过,三来是苏联的黑海舰队和北海舰队也自身难保。因此,这几十艘苏联潜艇十有八九会选择在中国领海里进行破坏,直到被击沉或耗尽燃料食物而自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辽苏战争期间,北华海军唯一的任务就是在中国领海里围剿这些苏联潜艇。
空战和海战都一边倒,陆战则激烈得如火如荼。
北华军的三大军团,A军团的任务是攻占新西伯利亚,拦腰截断苏联的远东铁路大动脉;B军团的任务是进攻中亚,与德军会师于里海;C军团的任务是防御黑龙江,阻止苏军攻入东北本土,因此擅长防御的傅作义担任C军团总司令。但大战爆发后,A军团和B军团基本按兵不动,C军团则全面出击。C军团的目的是攻占几个黑龙江北岸的苏联重镇,让苏军误以为北华军的攻击重点是在黑龙江一带,从而诱使外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的苏军向东增援,把苏军主力都吸引到黑龙江北岸,继而为A军团攻占新西伯利亚奠定基础。
黑河县(黑河市),是黑龙江南岸的中国城市,与黑河隔着鸭绿江相望的是苏联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在《瑷珲条约》之前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海兰泡。它是苏联远东的第三大城市,黑龙江上中游北岸的军事重镇。此时,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成为北华军C军团重点攻击对象。
上百架B-17在蚊式飞机的护航下组成若干个攻击波次,向海兰泡的城区和城外的苏军阵地狂轰滥炸、凶猛投弹,弹落之处电闪雷鸣、烈焰冲天。而在黑龙江北岸,数百门北华军重炮怒绽烈焰,一波波巨大的炮弹接连不断地掠空而至,与机群投下的航空炸弹一起将这座城市淹没在了烈火中。
海兰泡的苏联居民都被这惊天动地的战场景象给吓傻了。全城飞沙走石,一片片建筑在冲天的灰土中轰然倒塌,完好建筑的窗户玻璃在强烈的声波中被震得粉碎,碎玻璃哗啦啦倾泻而下,房屋犹如发生地震般剧烈晃动。铺天盖地的硝烟使得全城日月无光,人在持续得没有间歇的巨响中被震得失去了听力。
轰炸和炮击之前,接到命令的北华空军第28战略轰炸机联队指挥官刘粹刚中校和北华陆军独立第8重炮旅旅长张思恭上校怀着一丝疑虑,去分别询问了自己的长官:北华空军总司令冯庸上将、C军团副总司令梁忠甲中将。刘粹刚与冯庸的对话是这样的:
刘粹刚:“总司令,对海兰泡的轰炸需要出动战略轰炸机联队吗?常规的轰炸机就够了。毕竟,B-17的轰炸能力比Ju-88强太多了。”
冯庸:“你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刘粹刚:“当然不是。只是...海兰泡毕竟是城市,里面有几十万居民,动用B-17会彻底毁灭这座城市的。”
冯庸:“你同情那些苏联居民?你忘了少帅在战前对我们的训示了?”
刘粹刚:“总司令,军人不应该攻击平民。对居民区展开轰炸,确实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但更让我有些犹豫的是,海兰泡是边境城市,跟我们本土只隔着一条黑龙江,城内应该有很多我国侨民吧?”
冯庸:“你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海兰泡有我国1.5万侨民。”
刘粹刚:“那我们还动用B-17对海兰泡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轰炸?这肯定会误伤大量我国侨民的。”
冯庸:“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海兰泡原本是我国城市,割让给苏俄后,城内仍然有一万五千多名我国侨民。但在1900年7月中下旬,这一万五千多名我国侨民里,有五千人死了,还有一万人逃回国了。你难道忘了那段历史?”
刘粹刚神色肃然:“我明白了!”
冯庸:“给我放心大胆地去炸!你们不需要有顾忌,炸得越狠,越能援助陆军,也越能报仇雪恨!”
与此同时,张思恭也在梁忠甲那里得到了同样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