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泡、海参崴、共青城接连被北华军攻占,使得布琼尼元帅手上的五个集团军尽皆在伯力陷入了重围。这五个集团军里,第1红旗集团军、第2红旗集团军、第15集团军都损失惨重,第35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损失较小。加上伤兵,在伯力被围的苏军达到四十万。伯力战役的模式与此时正在东欧战场上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基辅会战一样,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聚歼战。相比而言,基辅战役的规模可谓史无前例,德苏两军累计投入的兵力达到420余万,伯力战役的规模虽然略小,但也十分庞大,辽苏两军累计投入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00万余。
远东方面军是苏联远东军的核心和主力,一旦远东方面军全军覆没,苏军的外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将独木难支且会被北华军逐个击破,因此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科洛切金中将和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员加里宁中将在接到布琼尼元帅的命令后,都抽调了主力部队增援向伯力。外贝加尔军区的第6坦克集团军和西伯利亚军区的第19步兵军于二月中旬先后抵达海兰泡外延阵地,随即与坚守海兰泡的北华军第22军陷入激战。第22军第120摩托化步兵师刚刚投入共青城战役,因此守卫海兰泡的是第22军第199装甲步兵师和第140步兵师。
面对浩浩荡荡而来的苏军,守卫海兰泡的北华军毫无惧色,奋勇迎战。赵海军亲自上最前线督战,他对士兵们喊道:“弟兄们!八十二年前,清政府跟俄国人签署了《瑷珲条约》,把海兰泡拱手让给了俄国人,俄国人随后杀光了海兰泡的所有中国人!现在,我们现在要用子弹和刺刀告诉俄国人,中国人屈膝低头的历史不会重演!我们中国人绝不可能再白白让出我们的领土!谁想要占领我们的领土,就必须要付出无数条人命作为代价!”
“杀!”守卫海兰泡的北华军士气如虹、浴血奋战。
八十二年前,沙俄军队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军队一枪不放中占领了海兰泡;
八十二年后,苏联军队试图重新夺回海兰泡,遭到中国军队万炮齐鸣的反击。
第199师的北华军装甲兵们再度与苏军坦克部队展开坦克大战。张翼在他的作战报告上写道:
苏军的轻中型坦克可以被我们消灭,但那种KV-1坦克实在是非同寻常。我们的豹乙坦克在区区五百米距离上进行轰击,却只是在KV-1的装甲上打出了几个凹坑,根本无法穿透,炮弹甚至都被它弹开了。我们的坦克不停开炮,命中!命中!再命中!但飞过去的炮弹却被弹开!弹开!再弹开!部分敌我坦克在不足100米甚至是50米的距离上对射,这简直就是坦克之间的肉搏战。看到KV-1那速度缓慢但却势不可挡的庞大身躯,一些军官都脸色发白。反坦克炮也拿KV-1无可奈何,我们的37毫米战防炮以前对付日军坦克时简直是无往不利,一炮一个,但打在KV-1上却还是反弹!反坦克兵们随后给三七战防炮取了一个绰号,叫“敲门炮”,意思是打出去的炮弹只是给苏军坦克敲门用的。当然,KV-1也不是无敌的,它的机动性很差,重量太重,所以经常陷入雪坑泥潭里。我们的豹乙坦克是针对苏联战场而在战争爆发前研制出来的,设计、制造、试验等所有过程,都是在气候环境与苏联领土很相似的黑龙江省完成的,豹乙的履带很宽,达到60厘米,是豹甲的两倍,这使得豹乙对地面的压强甚至比狼甲坦克还小,因此在苏联的雪地烂泥间如履平地,机动性非常好,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的功率也很大,但装甲非常厚,正面装甲90毫米,侧面装甲60毫米,使得坦克重量达到35吨,这么厚的装甲对坦克乘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根据战场统计,被击毁的豹乙的乘员死亡率只有10%,但如此厚重的装甲也大大降低了豹乙的速度。我们的装甲兵把豹乙都涂成了白色,这样能在雪地间起到了很好的隐蔽效果,因此豹乙也有个绰号叫“雪豹”。雪豹非常优秀,但真的拿KV-1没办法,当然,KV-1那笨重迟钝的机动性也拿一边开炮一边风驰电掣地跑来跑去的雪豹没办法。对付KV-1,只能重点轰击并炸烂它的履带,让它瘫痪在地上没法动弹,最后交给斯图卡或炮群解决掉。我们非常希望本土的坦克专家们能够加强雪豹的坦克炮威力,并进一步地提升速度,否则真的拿KV-1这种苏联重型坦克束手无策。
由于海兰泡极其重要,再加上苏军的KV-1坦克让北华军装甲兵们深感头疼,因此第八集团军司令李鸣钟中将随后从第23军抽调了第177步兵师填补海兰泡,扎实包围圈的口子。
傅作义在接到赵海军发来的“苏军正在大规模攻击海兰泡,投入兵力肯定不少于十万”的报告后,发电报给了正在乌兰固木(蒙古最西北部城市)的A军团总司令于学忠:“孝侯,外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的老毛子都被吸引到我这里来了,你们可以出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到傅作义的电报后,于学忠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北华军三大军团里,A军团是实力最强大的,拥有32个师和15个韩国师,115万兵力,且拥有空军3500架飞机的援助。之所以隐忍不发到现在,因为A军团要等着C军团先在黑龙江和外东北发动进攻,把远东苏军都吸引而去,使得新西伯利亚兵力空虚,这样,A军团就能迅猛出击,直捣黄龙。
苏联领土从最西部到最东部,长达10000多公里,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正好在最中间。苏联的辽阔国土大致上可分为东欧地区、中亚地区、北亚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这三大部分,而西伯利亚又分为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这两大部分。新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极其重要,因为它是连接着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中亚、东欧这四地之间的铁路交通咽喉,它处于苏联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的“丁字路口”上,同时它还是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在俄罗斯境内,它是仅次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拥有100多万人口和2000多家大型工厂,以及众多的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等建筑,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如果苏联是一个人,那么新西伯利亚就是他的脊梁骨最中间的部位。北华军如果攻占新西伯利亚,苏联将会下半身瘫痪。莫斯科将彻底丧失对新西伯利亚以东地区的控制,而新西伯利亚以东的领土约占苏联总面积的一半。
从外蒙古边境到新西伯利亚,直线距离800公里,实际路程超过1500公里。
对于A军团来说,这是一场千里奔袭战,真正的闪电战。
A军团共下辖4个集团军。由卫立煌上将指挥的第1集团军是A军团乃至整个北华陆军的核心精华所在。第1集团军下辖四个军,第一军下辖1个重装甲师和2个机械化步兵师,第二军也下辖1个重装甲师和2个机械化步兵师,第三军的3个师都是摩托化步兵师,第四军的3个师都是常规步兵师。北华陆军共有2个重装甲师、2个轻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两个重装甲师都在第1集团军里,北华军统帅部如此安排的用意是毋庸置疑的。
获悉C军团的兄弟部队在外东北战场上痛击苏军的捷报,A军团的官兵无不大受振奋、摩拳擦掌,随着于学忠下达的出击命令,在蒙古高原上蓄势待发的A军团百万大军立刻冲出国界线,势不可挡地扑向苏联境内。第1集团军为先头部队,全集团军高度机械化,几千辆战车和几万辆汽车一起开动,风雷滚动、气势恢宏。
苏军因为一开始误以为北华军的主力在黑龙江,因此对苏联这片腹地软肋的防御十分脆弱。由于苏联太大,所以其漫长的国界线上不可能处处都驻守重兵团。A军团全线出击后,蒙古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分散在上千公里范围内的苏军步兵师猝不及防,立刻就被绞杀得支离破碎。主力第1集团军的钢铁洪流长驱直入,后续的百万大军紧随而上。天空中,上千架北华军的飞机遮天蔽日从蒙古境内而去,疯狂投弹,蒙古边界附近的苏联城镇尽皆陷入火海中。拥有3000公里航程的B-17在蚊式战斗轰炸机的护航下,毫不费力地从蒙古境内飞到直线距离只有800公里的新西伯利亚上空,往烟囱林立的工业区和密如蛛网般的铁路投下雨点般的炸弹,急剧地摧毁着这座工业城市的交通网和工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