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的汽笛声中,一列接一列火车缓缓地减速着驶入沈阳火车站,同时又有一列接一列火车缓缓地加速着驶出沈阳火车站。战争时期,军队第一,前线第一,因此极度繁忙的沈阳火车站同北华境内其他交通枢纽城市的火车站一样,进出的火车里一半以上都是军列,上面乘坐着军人或装载着军用物资。
一回一去,两列军用火车缓缓地擦肩而过。
回来的这列军用火车上,客用车厢里都是伤残士兵,货用车厢里都是盖着军旗的棺材和码得整整齐齐的骨灰盒。北华军的医疗制度十分完善,各个师、旅、团都是有野战医院的,这些野战医院里有军医,有护士,还有上千名负责在战斗爆发时在枪林弹雨间爬上战场上抢救伤员的医护兵。受伤的官兵在前线就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医治,伤愈后直接归队。回来的都是需要高级治疗的士兵、残疾的伤兵、重伤兵、无法再上战场上的士兵(比如失去右手食指),或者被军医鉴定为需要回后方长期休养的士兵,也有受伤后因为心理上产生了恐惧而请求提前退役的士兵,但这种士兵很少,因为没有哪个军官会轻易批准这种“被吓破胆而不想上战场”的士兵,如果批准了,就会在部队里助长消极避战、装伤逃战的风气,从而严重地挫伤部队的士气,影响浴血奋战的精神。回来的伤兵在养好伤后,都可以免费进入伤残军人学校,学习各种工匠技术,从而在重回社会后能有一技之长。实际上,北华军的抚恤金还是很高的,额外还有土地嘉奖,很多伤残官兵退役后都成了农场主,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小康有余。
阵亡了的北华军士兵,都是要被全力抢回来的。中国人素来尊崇“死者为大”的思想,并且北华军对此有着非常严厉的军规,早在东北军时期,东北军的第五条军规就明文规定“任何部队在撤退时必须带走全部的伤员、带走全部阵亡官兵的遗体或遗物,如果没有执行这点,该部官兵一律处罚”。实际上,把阵亡士兵的尸体抛弃在战场上不管,也是非常打击士气的。有时候在战场上,北华军为了抢回一具阵亡官兵的尸体,往往会多付出几条人命,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值”,但却能有效地维持部队的士气。北华军的士兵们都知道,自己如果阵亡了,绝不会被同伴们扔在战场上腐烂发臭,而是会被抢回来,并带回故乡安葬。对于死亡的恐惧,士兵们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想到自己死后会被遗弃在战场上喂野狗,即便是最不怕死的士兵也难以接受这一点。北华军的这个传统,也是北华军士兵们勇猛作战的精神来源。阵亡在战场上的北华军官兵,如果条件允许,比如天气寒冷、战局平稳,遗体尽量都会涂上防腐剂,被装进棺材里运回国,从而让国内的家人能见上最后一面,如果条件不允许,比如天气炎热、战局激烈,遗体就会在前线火化掉,骨灰装入骨灰盒里运回国,一起运回国的还有阵亡官兵的遗物。当然,很多运回国的北华军官兵的遗体都是残缺不全的。残缺不全的遗体里,比例最大的是工兵。北华军官兵们里有两句口头禅,“地雷一响,国家来养”,说的是步兵,踩上地雷后炸没了腿脚,就可以退役了;“地雷一响,直接送火葬场”,说的是工兵,因为工兵们要趴在地上排雷,地雷响了后炸得不是腿脚,而是头。残缺遗体里很多都是被炸掉头的工兵。
出去的这列军用火车上,客用车厢里都是年轻的新兵,货用车厢里都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和其他辎重物资。前线部队在损失一定比例的兵员后,都会从后方补充兵员。北华军拥有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足足200多万青壮年以农业屯垦团的名义,一边开垦拓荒一边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前线损失多少士兵,后方这些预备役士兵马上就能填补上去。因此经过休整的北华军各部队迅速就能恢复齐装满员状态。
出去的军列上的这些新兵,自然是替代回来的军列上的那些伤兵。
而火车站的站台上,早已是哭声一片。迎接遗体或骨灰的阵亡官兵的家属们悲痛欲绝,迎接伤兵的家属们喜极而涕,送别家人的新兵家属们更是泪落如雨。军姿如铁的军乐队开始演奏军乐,既是迎接阵亡官兵的英魂和受伤退役的伤兵,也送别即将踏上战场的新兵。一队队热血的青年学生们在站台上,高举右拳,挥舞国旗,神情激昂地高喊着各种口号:
“烈士英灵,永垂不朽!为国而战,负伤光荣!”
“消灭苏联!中国必胜!”
“张少帅万岁!北华军必胜!”
运载新兵的火车的车厢里,带队的军官们喊道:“全体起立!向左转!敬礼!”
新兵们神色肃穆,齐刷刷向擦肩而过的回来的伤兵和阵亡官兵的灵柩敬礼:“前辈辛苦!前辈走好!”
从前线战场下来的伤兵们则对接替他们的新兵们笑喊道:
“新兵蛋子们!上了战场不要吓得尿裤子啊!”
“我们回来享福了!接下来轮到你们上战场挨枪子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长点心眼!别弄到最后像那些家伙一样躺着回来!”
“躺着回来还是不错的了!化成灰回来才是真的惨!”
身穿黑色制服的宪兵在车站维持秩序。有的宪兵用钢芯橡胶棍敲了敲车厢,呵斥道:“你们身为老兵,应该做出积极的榜样!应该说鼓励的话!怎么能说出这种打击新兵士气的话?”
伤兵们回道:“装你妈的犊子!老子已经退役了!不归你们这帮链条狗管了!”
宪兵们怒道:“谁是链条狗?想吃处分吗?”
伤兵们喊道:“新兵弟兄们!上战场一定要小心这帮链条狗!你们在战场上玩命的时候,他们会在后面拿着冲锋枪对着你们的!”
骂骂咧咧声响成一片。
北华军在对苏联第一阶段的作战以及在后续的部分局部战役中,总计伤亡了约23万人,全面休整的这段时间里,后方的预备役部队源源不断地填补了伤亡官兵,使得前线各部队又逐渐恢复了满员状态。
“德军刚刚攻占了列宁格勒。”徐永昌向张学良汇报这个战况时,张学良看了一下时间,此时是7月20日。
“好快!”张学良有些愕然,“德军发动台风作战后,一个月不到,就已经把列宁格勒攻下了?”他确实很惊讶,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德军曾对列宁格勒进行长达900天的围困战,导致列宁格勒的苏军和苏联平民有150万人死于战火和饥饿,最终德军也没能拿下这座顽强的城市。但眼下,德军竟然一个月不到就拿下了列宁格勒,虽说有“蝴蝶效应”的影响,但还是让张学良吃惊不小。
“这不奇怪。”徐永昌分析道,“苏联在这场战争爆发后就陷入了两线作战,远东的军队无法增援东欧战场,经过远东大捷和基辅大捷后,苏联的550万正规军被消灭了400多万,只剩下芬兰战场和高加索地区的150万部队幸免于难。德军没有让苏联缓口气,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了第二阶段的进攻,苏联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建大兵团部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芬兰战场上的100万苏军不得不撤离芬兰,回援莫斯科。而芬兰毗邻列宁格勒,那里的苏军回援莫斯科,自然使得列宁格勒防御空虚,只有十来万苏军正规军驻守当地,其余的都是刚刚拿到武器的平民。德军的北方集群拥有七十多万兵力,还有几十万乌克兰军队和波兰军队协同作战,这么快就拿下列宁格勒也不是意料之外。”
“这么说,芬兰已经收复了全部国土?”
“是的,芬军和德军已在列宁格勒一带会师了。德国的三个战略目标已经完成了一个。除此之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列宁格勒战役后,也同时加入了我们的阵营。”徐永昌报告道。
张学良对这个倒不是很意外。西班牙的统治者佛朗哥本来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投机家,并且西班牙内战时期,最支持佛朗哥的就是德国和意大利,意大利被德国控制后,德国在西班牙的影响力已经是一家独大,佛朗哥也不得不对希特勒唯马首是瞻,威逼加利诱,西班牙投入联盟国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葡萄牙,葡萄牙此时的领导人是安东尼奥萨拉查,此人也是独裁者,但十分开明,被誉为“温和的独裁者”。历史上二战期间,葡萄牙和西班牙一样,在两大阵营之间摇摆不定,此时被希特勒拉过去也是顺理成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投怀送抱,使得德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俨然已经成为了“欧洲领袖”。此时的欧洲格局已经很清楚了,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英法为首的阵营,一是以德国为首的阵营。德国和中国/北华的结盟以及辽德同盟在苏联战场上的屡战屡胜,使得德国在世界上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
“少帅,我们怎么办?”杨宇霆问道,“我们难道真的不出兵?”他微微有些激动,“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德军孤掌难鸣,最终功亏一篑,那我们岂不是痛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