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军狙击手部队的规模、正规化程度、装备先进度、规章制度完善程度、实战成绩、受重视程度,都是位居世界第一位,这跟张学良的“先见之明”是分不开的。张学良非常清楚狙击手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早在12年前接管东北大权并对东北军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革时就一手创立了现代化的狙击手部队。其实,真正大规模使用狙击手进行现代作战的仍然是军事思想世界一流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首先大规模使用狙击手作战,取得非常丰硕的战果,也引起了其他军事大国的效仿,但是在战后,各大国基本都忽略了狙击手的作用,德国虽然没有忽略,但因为“闪电战”这个新式战术的诞生,使得德国军方高层认为“战争可以速战速决地结束,狙击手只能在战局长期僵持对峙期间才有作用,所以没有必要再发展狙击手了”;另一方面,狙击手在德国和整个西方都被视为“卑劣兵种”,因为狙击手“只会躲在敌人后面悄悄地打冷枪”,这种行为“跟偷盗没有区别,严重地违反了骑士精神”,甚至西方列强制定的《战争法》里也明文规定“狙击是一种非法的作战方式,狙击手和间谍一样,被俘后不享受战俘待遇”。在中国人和东方人看来,德国人和西方人的这种思想简直是迂腐而荒唐,但德国人和西方人却把这种思想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德国军方高层很多高级将领都认为“狙击手不符合普鲁士贵族的风度”。实际上这就是战争思维的惯性作用,打破这种思维惯性的人就是伟大的军事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拿破仑为什么能横扫欧洲?因为当时欧洲各国的军队是这样打仗的:士兵们规规矩矩地排成一排排,在军乐队演奏的军乐中整整齐齐一边前进一边开火射击;而拿破仑的军队是这样打仗的:先用大炮猛轰,然后骑兵冲上去乱砍,最后步兵再上去冲击。在拿破仑之前,法国军队其实也是那么打仗的,但拿破仑重视大炮和骑兵,并改革了战术,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打赢战争。
在狙击手这个兵种的军事思想上,张学良确实是走在了世界第一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张学良持续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北华军的狙击手部队非常强大,在通辽县附近密林里成立的“养由基狙击手学校”(养由基是中国古代第一神箭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狙击手学校,也是东北讲武堂的分校,校长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第一狙击手、狙杀战绩201人的澳大利亚籍中英混血华侨沈比利,学校里的教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著名狙击手,因为德国不再重视狙击手,再加上受到《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而不得不大量裁军,这些身怀绝技的德国狙击手被迫退役后,纷纷在张学良的邀请下来到北华,为北华军训练狙击手,而能够入校学习的学员都是北华军各部队里的神枪手,他们来到狙击手学校后,将会接受全面而严格的狙击训练,最终成为一支支射石饮羽、百步穿杨的“暗箭”(北华军的狙击手部队代号“暗箭”)。
第二次东北战争爆发时,东北军各个师级部队里都已经拥有了连级规模的狙击手部队,在战争期间,这些狙击手迅速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狙杀了大批日军重要目标,光是日军的将级军官,就有二十多人死于东北军狙击手的枪口下。在看到狙击手的重要作用后,杨宇霆等北华军的高层也纷纷对此提起了浓厚兴趣,一边对张学良的“先见之明”五体投地,一边继续加强北华军狙击手部队的规模。实际上,作为东方军队的东北军/北华军在思想理念上跟西方军队截然不同,北华军没有那种道德洁癖,从来都没有认为狙击手是“不够光明正大”。在东方,为了胜利而无所不用其极才是战争准则,所以才有《孙子兵法》里那么多阴谋诡计。杨宇霆等旧派高层在一开始只是对狙击手的作用有所怀疑,从来没有觉得狙击手是“卑劣兵种”。这种东西方在战争思想上的差距,使得狙击手在北华军里一直都受到高度重视,并因此而非常强大。辽苏战争爆发时,北华军每个师都有一个直属于师部的狙击营,每个狙击营拥有100至300名专业的狙击手以及配合狙击手作战的步兵、炮兵、工兵、通讯兵、辎重兵、医护兵等其他兵种士兵。这些野战部队里的狙击手共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随部队一起作战的狙击小组,专门负责在战斗中射杀敌方的军官、机枪手、炮手、通讯兵等重要目标,另一种则是专门独立活动的狙击小组。北华军的每个狙击小组由三人或四人组成,包括1名狙击手、1名观察员、1名候补狙击手(有时观察员就是候补狙击手)、1名或2名保护狙击手和提供火力援助的步兵。北华军狙击手最广泛使用的制式狙击步枪是德国的98K狙击步枪,这种狙击步枪拥有精确度很高、射程远、不易卡壳、性能可靠等优点,在安装了4倍瞄准镜后可以射杀400米处的目标,在安装了6倍瞄准镜后可以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但这种狙击步枪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它在开火后需要拉动机栓才能完成抛离子弹壳和给下一发子弹上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发出非常清脆的“喀啦”声,从而导致狙击手暴露了自身位置。
辽苏战争开始后,累计有上百名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的苏军军官被北华军狙击手一枪射杀,继而导致部队的崩溃。正因为被芬兰军和北华军的狙击手带来了惨重的损失,所以苏军也重视起了狙击手。另外,在塔什干战场上,苏军一方面希望能给北华军造成更惨重的伤亡,一方面为了振奋己方士气,所以大力鼓舞和推广狙击手,并不断报道苏军里狙击手的战绩,使其名声大噪而成为全军楷模。苏军的政工人员、宣传人员终日鼓噪,不断地宣扬己方狙击手的累累战果,并大面积地推广最好的狙击射杀经验,继而培训出更多的狙击手。
苏军的狙击手跟北华军的狙击手有很多不同,首先苏军狙击手都是枪法比较准的步兵,而北华军的狙击手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其次苏军狙击手没有专门的狙击步枪,都用常规步枪充当的,而北华军的狙击手则人手一支98K狙击步枪,第三就是目标选择上的不同。苏军狙击手什么目标都打,做饭的炊事兵都打,而北华军的狙击手则不轻易开火射击,普通士兵、勤务兵、低级军官都是列为目标的,技术士兵、中高级军官才列为目标。实际上,在双方狙击手的对决中,北华军狙击手依靠着过硬的素质和更加精良的武器,基本是胜多败少。但苏军的“业余狙击手”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北华军的专业狙击手,从而给北华军造成了很大损失。
除此之外,苏军狙击手还有一点跟北华军狙击手截然不同,那就是后路问题。北华军的狙击手在潜伏的时候都考虑到后路,苏军狙击手似乎不在乎这个,甚至在同一个位置上连续不断地开火,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步兵。高楼、屋顶、水塔等制高点是苏军狙击手最喜欢的藏身之所,因为这种位置会让他们居高临下,对在下方经过的北华军一览无遗,然后再挑选最有价值的目标进行狙杀,并且还是连续不断地开火。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被发现后无路可逃,最后的结局就是被北华军用冲锋枪扫成马蜂窝。其实说白了,苏军狙击手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他们纯粹把自己当成“一次性产品”,只想在死之前多杀几个北华军。这样视死如归、在同一个位置不停开火的狙击手,自然给北华军带来了很大损失。严格意义上讲,苏军的狙击手不算是真正的狙击手,只能算是“冷枪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狙击手都是铁石心肠的。塔什干城区和郊区的结合处有很多绿洲小湖,湖边经常看到四仰八叉的苏联小孩子的尸体,晒成了玩具般的小干尸,令人不忍多看,这些小孩子都是北华军狙击手打死的。在这种沙漠地区作战,水是最重要的维持生命的东西。北华军的轰炸机把城内的自来水厂、储水池、水库等供水设施炸得陷入瘫痪,使得一些苏军在局部阵地上经常陷入断水或缺水,而北华军的狙击手则喜欢在水源周围潜伏起来守株待兔,不断地用弹无虚发的枪法把一个个过来取水的苏军击毙,很多苏军迫于无奈,让平民去取水,结果也被北华军狙击手逐一射杀,到最后,苏军甚至哄骗小孩去取水,幻想北华军的狙击手会不忍心对小孩下手,但实际上,这些小孩仍然会被北华军的狙击手给射杀。北华军的狙击手因为基本上不会在同一个位置连开两枪,所以不会开枪警告那些苏联小孩,直接一枪射杀。
虽然苏军的狙击手绝大部分都是临时改行的步兵,但通过实战也确实磨练出了不少真正的狙击手,其中以苏军宣传部门一直在大肆宣传的苏军第194师第876步兵团的步兵准尉瓦西里扎伊采夫为代表。即便是北华军的基层士兵,也都记住了这个名字,因为苏军阵地上的大喇叭反复出现这个名字,苏军散发的传单上也反复出现这个名字。苏军声称“瓦西里扎伊采夫在光荣入党的这天已经击毙了60名中国鬼子”,随后苏军在散发的传单上写道“像瓦西里扎伊采夫那样战斗吧!他已经击毙了158名中国鬼子,你呢?”
很显然,苏军给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战绩里注了大量的水分,根据北华军方面的统计,被瓦西里扎伊采夫击毙的北华军官兵应该在80人左右,虽然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对北华军的士气确实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对苏军的士气则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消灭这个苏军狙击手对于北华军来说已是刻不容缓,阻止他继续杀人倒是其次,用他的死讯来打击苏军的士气才是最重要的。冯占海在发给北华军总司令部的电报里,请求继续调拨更多的狙击手前来塔什干参战,并调来几位最精英的狙击手来消灭苏军的“狙击手宣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