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军第五集团军在中亚南部的大获全胜,产生了一系列对北华和整个联盟国都非常有利的推动影响。伊朗死心塌地地加入了联盟国并对苏联宣战,成为北华控制下的又一个仆从国。靠上北华这尊大山后,伊朗不但彻底消除了苏联对自己的威胁,对英国也挺起了腰板;而北华把伊朗捆绑上战车,可以调动伊朗的全部力量进行战争,包括伊朗的五十余万正规军、四千余万人口、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等等,并且北华军在伊朗境内拥有驻军和修建军事基地的权力(出于对伊朗在主权上的尊重,北华在伊朗境内修建军事基地是要付租借费的)。特别是空军基地,在伊朗境内拥有了空军基地,使得北华空军的B-17机群可以越过里海,对苏联的高加索工业区和产油区进行战略大轰炸,摧毁苏联的工业和国力基础。
看到伊朗提前一步地加入了辽德同盟,原本举棋不定的土耳其顿时坐不住了。特别是获悉北华把阿塞拜疆划分给伊朗后,土耳其高层更加心急难耐。高加索地区原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土耳其自然渴望能收复原先的帝国领土,但看到自己慢了一步,使得阿塞拜疆已经被伊朗叼了去,这对土耳其高层的刺激是非常大的。“如果再磨磨蹭蹭不下定决心,说不定整个高加索地区在战后都要都被伊朗给得到了!”“反正苏联已经必败无疑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跟着中国人德国人一起去趁火打劫呢?”“苏俄本来就是我们的世仇,如此一个进行复仇和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放在眼前却白白坐失良机,连真主都会觉得遗憾的!”“伊朗人已经捷足先得了,我们绝不能再犹豫了!”...一时间,土耳其高层内的主战派压倒了主和派,特别是土耳其军方,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参战。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建国后进行的“凯末尔改革”确实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让军方拥有了太大的权力,使得军方能够用武力威逼政府甚至发动军事政变。正因为这个政治制度的特点,所以土耳其军方要求参战的话,土耳其政府就很难继续主张和平政策了。
土耳其总统伊斯麦特伊诺努和总理杰拉勒拜亚尔在这个时候其实也动心了,再加上军方的压力,使得土耳其上下同仇敌忾,于11月10日这天正式加入联盟国并对苏联宣战,这一天正好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去世两周年。随即,五十万土军挥师北上,猛攻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突破性战果,但也牵制了超过三十万苏军。
获悉土耳其加盟后,柏林和沈阳都欢声一片。因为土耳其和伊朗的加盟不但增强了联盟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两国也彻底锁死了苏联的南部腹地,断绝了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使得西方列强即便想援助苏联也无路可通。另外,需要指明的是,在以北华和德国为主体的联盟国阵营里,其他加盟国都是北华或德国的仆从国,土耳其则不受北华和德国的控制,算是联盟国里除了辽德以外的第三大独立的主体国。土伊二国加盟后,北华立刻通过中亚南部给伊朗提供了大批的军械物资,而德国也立刻通过保加利亚和黑海给土耳其提供了大批的军械物资。
此时的亚洲,只有中国、泰国、土耳其、日本、韩国、琉球、伊朗、沙俄阿拉伯这八个国家不是西方的殖民地或傀儡国,眼下,除了沙特和泰国,日、韩、琉、伊四国都成为北华的仆从国,土耳其也站在了辽德同盟阵营里,这使得北华在实质上已经控制了一半的亚洲,而德国也在实质上已经控制了一半的欧洲。毋庸置疑,辽德同盟此时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
中亚的北华军犁庭扫穴、席卷千里时,北亚的北华军则陷入了一场苦战。
北华军在北亚地区展开攻势的脉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就是在战争一开始时从外蒙古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交通咽喉新西伯利亚,把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拦腰截断,使远东百万苏军尽皆成为瓮中之鳖;在消化了远东的百万苏军后,北华军全面休整,第二阶段的攻击展开后,A军团从新西伯利亚挥师西进,目标直指新西伯利亚以西450公里的鄂木斯克。
鄂木斯克是非常重要的,从这里继续向西的铁路线一分为二,400公里后就是秋明和库尔干,从秋明和库尔干再向西300公里,就是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而这两座城市就在乌拉尔山脉的东部山脚。简而概之,北华军如果占领鄂木斯克,再占领接下来的四座城市,就正式踏上了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翻过这道山脉就是欧洲的土地了。鄂木斯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北华军在第一阶段攻击和第二阶段攻击之间曾间歇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已经察觉鄂木斯克重要性的苏军一边对新西伯利亚发动反扑,一边争分夺秒地建设鄂木斯克的城防事务和战备工作。乌拉尔军区司令员、苏军炮兵总监库利克大将任命两位年轻的将领承担守卫鄂木斯克的重任,一位是他的副手、炮兵副总监戈沃罗夫少将,一位是他的参谋长马利诺夫斯基少将。这两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少将在这三个月内通过合理规划和刻苦工作,把鄂木斯克修建成了一座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塞。鄂木斯克原有人口50多万,战争爆发后人口暴增,由于北华军纵容白俄军、日军、韩军屠杀洗劫占领区内的苏联平民,并且强行驱逐不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平民,使得超过300万远东地区的苏联平民逃难到鄂木斯克。戈沃罗夫和马利诺夫斯基把大批老弱儿童送到后方,留下170多万青壮年,并且包括50万青壮年妇女。由于鄂木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铁路线仍然可以畅通无阻,因此戈沃罗夫和马利诺夫斯基在这三个月内囤积了巨量的军械弹药、辎重物资在鄂木斯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进攻鄂木斯克的北华军,面对的是一座拥有20万余正规军、150多万青壮年、城防工事建设得十分完善并且在事先已经囤积了巨量物资的坚城要塞。
北华军一开始对鄂木斯克的进攻是非常顺利的。军团副总司令杨虎城抽调了三千多名忠心耿耿的俄罗斯族北华军,混在逃难的苏联平民里,瞒天过海地夺取了鄂木斯克东部额尔齐斯河上的两座被苏军严密防守的钢铁大桥。在伞兵和空军飞机的协同作战下,这些突击队员死守这两座至关重要的大桥,直到北华军装甲部队的抵达。黄显声率领着以第101重装甲师为核心的第1军与徐庭瑶率领着以第200重装甲师为核心的第2军展开了进军赛跑,两股钢铁洪流犹如两柄铁锤,一口气前进了两百多公里,把苏军在额尔齐斯河两翼的防线捣得稀巴烂,最终分别抵达一座被突击队员和伞兵控制着的大桥,继而长驱直入,一起兵临鄂木斯克城下。两个机械化军在这段长驱直入的进军途中战果丰硕,野地上的苏军无论是步兵还是装甲兵,都被用车轮履带前进的第1军和第2军打得丢盔弃甲,第1军击溃苏军三个步兵师,第2军则抓了两万多名俘虏,并且在渡河后还攻占了鄂木斯克周围的几个卫星城镇,为后续的百万步兵扫清了障碍,打开了通道。
额尔齐斯河上的大桥被北华军轻而易举夺取,使得鄂木斯克苏军丧失了一道天然防线,北华军后续部队犹如潮水般横渡这条大河。获悉这个消息的斯大林在震怒之下亲自打电话给库利克大将:“你不是说额尔齐斯河能够阻挡北华军起码一个月吗?怎么才一天的工夫就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乌拉尔山?还是直接撤到莫斯科?”
库利克大将一头热汗地向领袖连连保证:即便额尔齐斯河丢了,乌拉尔军区也能誓死守住鄂木斯克,绝不会让北华军再前进一步。他对斯大林说道:“斯大林同志,请您相信戈沃罗夫同志和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他们虽然年轻,但却拥有杰出的军事才干和誓死血战到底的精神。我们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绝不会让敌人攻占鄂木斯克!如果鄂木斯克沦陷了,我立刻自杀!”库利克大将用性命做保证,让斯大林略微放心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