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位于郊区的一座巨大的野战机场。
一排排银光闪闪的B-17轰炸机和蚊式战斗轰炸机齐齐飞速旋转着螺旋叶,卷起了飓风般的气浪涡流和震耳欲聋的轰鸣,使得机场周围飞沙走石。一队队北华空军的军官、飞行员、航空兵、机械师、地勤人员在机场上各司其职地忙碌着,满载着炸弹的运输汽车和油罐车在机场上来回如风,给即将出击的飞机装填炸弹和燃油。机场跑道的尽头,神色肃穆的信号兵高高举起信号旗,机场边调度台高塔上的调度军官拿起对讲机,有条不紊地下达着各种指令。
气势磅礴的呼啸声中,蓄势待发的B-17和蚊式飞机一波接一波地腾空而起,跃上云端,汇聚成一个个气贯长虹的空中方队,继而在机场边伊朗人的羡慕眼光和惊叹声中,向着预定目标夺空而去。很快,高加索地区的某个苏联油田或工业区的上空,出现了一朵朵银色的金属云层。驾驶舱内的北华空军飞行员按动电钮,飞机腹部的投弹舱在机械轰鸣声中外转打开,雨点般的炸弹在强风气浪和凌厉的破空声中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继而在地面上绽放起红色怒涛般的火海波浪,飞龙般的烈焰冲天咆哮,参天大树般的黑烟拔地而起,伴随着无数的碎片灰土在漫天飞舞。地动山摇间,天昏地暗,一片片厂房建筑被夷为平地。大轰炸后,一片片对于苏联来说至关重要的工业区荡然无存,只剩下鱼鳞般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巨大弹坑。
此时,北华军B军团已占领五分之四的中亚(除了还处于苏军控制中的哈萨克西北部),把中国的西部国界线全面地推到了里海东湖畔,里海成了中苏国界线,同时加上伊朗的投靠,使得北华空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伊朗境内或里海东岸出动轰炸机群,对苏联的高加索工业区和产油区展开战略大轰炸。因为距离太近了,北华空军的B-17只要越过只有300公里宽的里海,就可以飞到高加索上空,或者从伊朗境内出发,跨过国界线后直接就可以把炸弹扔向高加索地区,航程只有几百公里。这对最大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B-17来说,可谓轻而易举。因此出击的每架B-17都满载着8吨炸弹,不会出现“因为航程太长,所以要携带更多燃油,从而减少炸弹的携带量”这个问题。
在1940年冬季和次年春季,超过1000架B-17被部署在里海东湖畔地区和伊朗境内(北华后方飞机工厂此时能月产100架B-17),持续不断地对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战略大轰炸,平均每天都出动100架次以上,三个月内累计出动了15000多架次的B-17,攻击往高加索地区投下了超过4万吨的炸弹,对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产油区和工业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严重地削弱了苏联的工业生产力。实际上,北华空军对高加索地区的战略轰炸还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内向最前线运输炸弹的交通线不堪重负,横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运输线长达五千多公里,虽然前线的轰炸机展开大轰炸是非常便捷的,但后方向前线运输炸弹和飞机零件则是困难的,从后方运到前线的炸弹对于轰炸机来说简直是入不敷出,运了几天的炸弹一次性就扔完了,所以前线的B-17不得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B-17出击时只携带了一两吨炸弹,不是飞机装不了,而是后方运输线来不及提供足够的炸弹;第二个原因就是后方兵工厂的不堪重负。北华空军虽然有战略轰炸的先进理论和超前思想,并且也拥有B-17这种战略轰炸机,但后方兵工厂的生产力难以满足这种超级大手大脚的扔炸弹行为。说白了,北华空军的上千架B-17一次性出动能投下一万吨炸弹,但后方的兵工厂只能制造出五千吨炸弹,并且这五千吨能及时运到前线的只有三千吨。
尽管北华空军的战略大轰炸因为运输力和生产力的不足而连续打了两次折扣,但仍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破坏力。从1940年底到1941年初,持续三个月的战略轰炸中,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工业设施遭到了空前破坏,库拉-阿拉克斯的大型油田、达吉斯坦的大型油田和大型煤矿、阿塞拜疆的大型铁矿、南高加索的大型铜矿和钼矿...苏联在这里的各个重要的能源产区和资源产区都因为北华空军的狂轰滥炸而陷入无法生产的瘫痪状态中,建立在这些矿区内的工厂企业也纷纷在铺天盖地的炸弹中被夷为平地,机器设备被炸成废铁,厂房建筑被炸成废墟,工人死伤殆尽,油田在炸弹的爆炸中燃起冲天大火,熊熊燃烧,翻滚卷起的黑烟遮天蔽日,烈火在黑烟中闪着红光...犹如地狱般的场面。除此之外,北华空军还对巴库、埃里温、第比利斯、佛垃圾高加索、格罗兹尼等苏联高加索地区的重要城市进行了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将其一座接一座地化为火海瓦砾。这是北华空军总司令冯庸下的命令,他要求轰炸机群对居民区和工业区展开无差别轰炸,这使得高加索地区的苏联平民死伤巨大。三个月的战略轰炸里,超过三十万苏联平民死于北华空军的大轰炸以及引起的大火、饥荒、疾病,甚至北华空军的飞机有时候对公路上人山人海正在逃难的苏联平民也投掷炸弹,一阵阵电闪雷鸣后,公路上血流成河,冯庸也因此而得到一个“冷血屠夫”的绰号。对此,他说道:“复仇就要冷血,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海参崴、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唐努乌梁海...那么多被俄国人屠杀的中国人,我们不给他们报仇,谁还给他们报仇?俄国人当年对我们杀人如麻,现在凭什么要得到我们的宽容?看到那些被炸死的俄国人,我确实也感到很痛苦,我痛苦我们的后方兵工厂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炸弹,否则被炸死的俄国人就更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进入1940年冬季后,苏联战争已经爆发整整一年,辽德同盟并未消灭苏联,但这也不在柏林和沈阳的预料之外,因为辽德同盟本来就没打算速战速决地消灭苏联,虽然希特勒仍然抱有这样的幻想。进入11月份后,雨季来临,苏联境内普遍降下持续不断的大雨,气温也迅速下降,大雨慢慢地变成了大雪,这使得战争环境变得十分恶劣,道路糜烂、滴水成冰,迫使北华军和德军不得不暂缓进攻。北华军北线部队主要是围困鄂木斯克,南线部队主要是扫荡中亚占领区,战局较为平静,不过,陆军在偃旗息鼓的同时,空军则十分忙碌,空军持续不断地对苏联的工业区和资源区展开战略大轰炸,在地面战斗较为平静的时候仍然不遗余力地摧毁着苏联的国力和工业基础。苏联的石油有95%来自高加索地区,北华空军对高加索地区的战略轰炸使得苏联的石油供应急剧锐减,最少时甚至不足战前的十分之一,工业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生产能力也接近冰点,根本无法恢复,这对苏联的打击自然是致命的。
北华军战至此时,基本上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也遇到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但总体上没有遭到太大的挫折和失利,但在这个冬天,德军则遭到了两场比较重大的失利。
因为张学良的“高瞻远瞩”,所以辽德同盟在对苏开战之前制定的整体战略计划是十分合理的:德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莫斯科,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与北华军在里海附近会师。但希特勒的刚愎自用、过于贪心、朝秦暮楚使得德军整体战略在战争期间与原计划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基辅会战是德军开战后取得的第一场战略性重大胜利,德军以死伤40余万人的代价,毙伤苏军60余万人,俘虏苏军130余万人,基本摧毁了苏联在东欧的军队主力,这个胜利结果大大超出了希特勒的预料,使其欣喜若狂,从而严重地低估了苏联和苏联军队,在短短一个月后,希特勒不顾德军自身的兵员损失和器械损失没有得到充足补充,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并且兵分三路,一路是列宁格勒,一路是莫斯科,一路是斯大林格勒。其实德军攻占列宁格勒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希特勒从政治角度出发,希望德军跟芬兰军队会师,彻底把芬兰拉入德国阵营里,同时以攻占列宁格勒“这个布尔什维克圣地”来打击苏联的民心和苏军的士气,从而把几十万军队分散到了次要的列宁格勒战场,虽然德军成功攻占了列宁格勒,但却浪费了宝贵的军力和时间。把几十万军队调到北路战场,自然使得德军用来进攻莫斯科的中路军队和用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南路军队在军力上被削弱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德军在基辅会战后也损失很大,部队疲惫不堪,再加上战线的继续拉长,使得原本就十分不足的兵员和器械的损失进一步地加剧了,并且气候也迅速降温了。
虽说苏联也被打击得摇摇欲坠,但兵临莫斯科城下和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也基本上可以用“强弩之末”来形容了,同时,希特勒的贪心也使得他制定的战争目标超出了德军的作战能力。
希特勒和张学良在一个地方很不同。张学良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军事家,因此他从不干涉前线将领,他只需要前线将领汇报战况,然后询问前线部队需要什么,继而给予全力支持,并不对前线将领们的作战计划指手画脚,张学良知道,呆在后方的自己肯定没有身处前线的将领们更加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希特勒则不同,希特勒上过战场,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因此希特勒认为自己是个军事家,所以他经常越过前线将领调动部队,在后方指挥上千公里外的一个团甚至一个营,并自作主张地修改前线将领的作战计划。希特勒的这种乾纲独断,对前线部队自然起到了不小的消极作用。比如,德军某部佯装败退,实际上是要把苏军引入包围圈,但获悉后的希特勒误以为部队是真的败退,要求这支部队死守阵地,并拒绝听取将领们的解释,自然打乱了前线将领的计划。
十月份的时候,德军中央集群正式进攻莫斯科,与此同时,德军南方集群也正式进攻斯大林格勒。彻底无路可退的苏联当局集结了能集结到的最大力量,展开背水一战。莫斯科的苏军迅速突破了120万,而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也达到100多万人,双方展开两场山河变色的恶战。
11月7日这天,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整个莫斯科银装素裹,这天正是苏联的国庆节。在莫斯科城区中心的红场上,一队队全副武装的苏军官兵列成一个个军容整齐的方阵,身后的坦克、大炮、汽车都被积雪覆盖着,准备参加这场在战火和大雪中的阅兵式。这是斯大林的决定,他认为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时候举行一场即便规模不大的阅兵式也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宣传作用和政治意义。月初,斯大林找来总参谋长朱可夫上将和莫斯科城防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中将,阐述了他的想法。两位将军都不赞同。阿尔捷米耶夫说道:“斯大林同志,我们把一切都献给了前线,恐怕难以召集到用于阅兵的部队,坦克和火炮都在最前线的阵地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可夫说道:“斯大林同志,我也觉得不妥,因为太危险了。敌人拥有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轰炸机,我们的飞机难以拦截,北华军拥有非常多,德军也拥有一些,如果阅兵当天...”
斯大林打断了他们的话:“你们对举行阅兵的政治意义估计不足。我们需要振奋士气和民心,向全世界宣布我们还在战斗以及我们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举行阅兵式就更加重要了。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困难是可以解决的,你们立刻准备这件事吧!”
在斯大林的坚持下,红场阅兵得以正式举行。为此,苏军特地调动了500多架飞机和两个防空师保护莫斯科,飞机都处于一级战斗准备状态,高射炮兵们也随时都保持着高度戒备,参加阅兵的高炮团所有炮组都携带着整套弹药。为了防止意外,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严格保密,参加阅兵的部队在前天夜里才得到通知,阅兵开始前一个小时才通知莫斯科居民参加这场意义无与伦比的活动,并且阅兵仪式比以往提前了两个小时,在八点就开始了。朱可夫作为阅兵首长,骑着马在红场上接受了阿尔捷米耶夫的报告,“乌拉”声响彻雪空。随后,站在列宁墓高楼讲台上的斯大林开始发表阅兵讲话: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们、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们、男女工人们、集体农庄的庄员们、在敌方后方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们,我代表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向你们致敬,并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二十三周年。同志们...”
斯大林的演讲被轰炸机的破空声和高射炮的开火声给打断了,上百架机翼上喷涂着铁十字标志的B-17浩浩荡荡地出现在莫斯科上空,继而在令人心悸的落弹声中展开狂轰滥炸。
希特勒并不知道斯大林要举行红场阅兵,张学良其实也不知道,北华和德国的情报系统都没有获悉这个消息,因为苏联的保密措施做得很完善。但张学良估计在11月7日这天,斯大林很有可能会举行阅兵来鼓舞士气。因此,张学良发电报给希特勒,要求德国空军派出轰炸机群在11月7日这天轰炸莫斯科,不管斯大林有没有举行阅兵式,反正这一天是苏联的国庆节,轰炸一下肯定能起到打击苏联人士气的效果。希特勒深以为然,由于德国的中型轰炸机在航程、航速、高度等性能上都难以轰炸莫斯科,因此德国空军特地调来了他们一向视为华而不实的B-17,给斯大林送上了一份国庆节贺礼。
由于这天下大雪,德军飞机的轰炸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被击落了十几架B-17,但确实对莫斯科当局进行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斯大林原本希望用这场阅兵式来鼓舞士气,但阅兵到一半的时候却在炸弹如雨中陷入混乱并草草收场,起到的效果自然是恰恰相反,苏军的士气不但没有被鼓舞,反而遭到了又一次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