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在环印度洋地区进行旋风式的军事扩张并同美英在谈判桌上展开一系列政治捭阖时,欧洲方面更是战火连天,实力强大的盟军和实力同样强大的德军打得不可开交,德国想速战速决征服英国的战略计划因为英国的拼死抵抗和美国的参战而功亏一篑。截止到11月,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已经全部参战,美国陆军也约有100万兵力投入战事。美军帮助英军守住了英吉利海峡,确保英国本土转危为安,又帮助英军守住了直布罗陀海峡,确保被德国控制的意大利海军、法国海军无法驶入大西洋作战。战事初期,盟军和德军主要展开三场大战:英吉利海峡的海空大战、爱尔兰岛战役、直布罗陀海峡战役,这三场关系到英国存亡命运的战役都打得空前惨烈,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直布罗陀战役以盟军获胜而结束,虽然盟军舰艇损失超过德意法三国海军(德军对航母的使用比盟军更加高明),但意法海军仍然无可奈何地被“锁”在地中海里;英吉利海峡的海空战则基本是打了个平手,德国海军遭到失败,德国空军则压住了美英空军;而持续了近四个月的爱尔兰岛战役最终也是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空降到岛上的4万多名德国空降兵和爱尔兰军并肩作战,一开始把北爱尔兰地区的英军打得节节败退,夺取整个爱尔兰岛已是指日可待,但美德开战后,超过一百万美军加入战局,其中就有五十万美军在北爱尔兰源源不断地登陆,把德爱联军又重新顶了回去。虽然美军的死伤是德军的三倍多,但由于德军不掌握制海权,无法继续大规模地援助爱尔兰岛上的德军,只能靠运输机空投的方式进行杯水车薪般的补充,因此德军完全是输在了后勤补给上。爱尔兰岛是在德军掌握大半制空权和盟军掌握全部制海权的情况下展开的,也非常的激烈。参战的四万多德军空降兵死伤了三万多,余者在完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指挥战役的德国空降兵创始人库特斯图登特中将接到希特勒“坚决不许投降,必须战斗到底”的命令后,无奈地选择自杀身亡。最后,德国方面用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抓到的英军俘虏交换回了空降到爱尔兰岛上的德国空降兵的俘虏和阵亡空降兵官兵,爱尔兰政府首脑在岛上德军投降时乘坐飞机逃到欧洲大陆,英国则趁机宣布废除《英爱条约》,重新把爱尔兰纳入了英国的版图里。
失去爱尔兰,对德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欧洲的战局在整体上是这样的:德国空军虽然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还是能保持一定的优势,德国空军仍然可以轰炸英国;德国海军则无法在大西洋上夺取制海权,因为德国海军的舰艇总吨位只有英国海军的六成,美国大西洋舰队参战后,美英海军的实力是德国海军的三倍多,使得德国海军只能缩在本土港口无法出击,并且德国海军的潜艇也不断遭到美英海军的围剿猎杀,对英国本土的海上封锁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德国陆军那几百万横扫欧洲大陆无敌手的机械化大军则因为无法跨过英吉利海峡而落了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这个局势对于德国来说是很无奈的。德国海军若加上意大利海军、法国海军,整体实力也不是不能与美英海军一决雌雄,但偏偏意法海军却被“锁”在地中海里,这样,德国海军就无法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德国陆军自然也无法登陆英国本土。直布罗陀海峡控制在美英手里,让德国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实际上,直布罗陀海峡的北岸地区已经被德西联军攻取了(这片地区是西班牙领土,但一直被英国控制),但南岸还在美英盟军手里。在艰难地击退了德国的全面进攻后,美英迅速加强了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力度,不但在海峡南岸的摩洛哥境内进驻重兵,修建陆海空军基地和炮台,并调遣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全天候地守在海峡出口处,甚至还在海峡内昼夜不停地布设大量的水雷,给这个地中海的西大门又结结实实地多加了几道保险锁。可以说,意法海军已经不可能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意法海军若开不出地中海,德国海军就不可能打败美英海军,德国陆军就无法登陆英国,英国也就不会被征服,美国就能以英国为基地随时反扑欧洲大陆。值得一提的是,原属于丹麦的冰岛和格陵兰岛也被美英占领了,特别是冰岛,既成为美英之间进行航海运输的中转站,也成为美英海空军在北大西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海上基地,确保了制海权一直在美英手里。
除了英吉利海峡、爱尔兰岛、直布罗陀这三场重要战役外,德军和盟军还爆发了一场重要的战役。十月底的时候,在丘吉尔和戴高乐的极力鼓动下,盟军对欧洲大陆展开了一场试探性的反攻作战,登陆地点为法国北部的加莱地区。超过五万美军、英军、自由法国军等盟军部队试图登陆加莱地区,重返欧洲大陆,结果遭到一场毁灭性的惨败。在德军的反击下,登陆的盟军根本就没有在海滩上站稳脚跟便死伤近半、降者遍野。这场惨败也向盟军统帅部证明了一件事:盟军在很长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重返欧洲大陆。德国陆军此时号称“八百万”,不但规模巨大,而且在战斗力上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地面作战部队,同时这个“八百万”也不是吹嘘出来的数字:东欧地区的德军约有150万(基本是二流部队),北欧约50万,南欧约50万,德国本土超过100万,法国境内有100多万,西班牙和葡萄牙境内同样有100多万,这些数字加起来,德国陆军就有六百万,还不包括德国各个仆从国的军队。可以说,在德国的统治下,整个欧洲大陆犹如铁桶般坚不可摧,盟军现在就想反攻欧洲大陆无异于痴人说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盟军拿欧洲大陆无可奈何,德军拿英国本土也是无可奈何,但时间拖下去还是对德国慢慢地不利。随着美国战争机器的全力开动,欧洲战场上的盟军舰艇也会越来越多,盟军飞机会越来越多,德国海军本来就难以夺取的制海权就更加没指望了,德国空军原本还占一些优势的制空权也会逐渐丢失,直布罗陀海峡基本已经不可能突破,再加上渴望早日胜利的希特勒也不耐烦忍受这种僵持的局势,并且德国也不希望跟美英打一场消耗持久战,因此德国统帅部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而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主要核心是两点:
一、继续强化德国海军,加快造舰工程;
二、组建非洲军团,对北非展开进攻,在陆地上打通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由于美英把意法海军“锁”在地中海里,再加上德军当初向南欧进军时已经占领了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群岛和克里特岛,并在上面修建了海空军基地,因此地中海完全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军在这里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所以德国向北非输送重兵团部队是轻而易举的(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是意大利殖民地,这也是德国的有利条件)。这支“德意志非洲军团”是德国陆军的精锐,清一色的装甲师,并且都是参加过苏联战争和西线战争的老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大。经希特勒的任命,极其擅长装甲作战的古德里安元帅担任非洲军团总司令,同样也精通装甲作战的隆美尔上将担任副总指挥,空军的凯塞林上将负责为非洲军团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意法海军则负责在地中海里为非洲军团提供海上航运和后勤补给。
美英同盟迅速意识到了德国的战略企图和北非失陷后的严重后果,因此也随即调遣重兵开往北非参战。从1942年12月开始,德国与美英同盟的战争重点转移到了北非,欧洲方面则风平浪静了下来,双方只是展开一些空战和一些局部的海上交战,海战也是潜艇战为主。
德国和美英从西欧打到北非,北华军则忙着撤退和接收新地盘。
11月底,北华军撤出阿拉伯半岛沿海占领区,当地重新被美英控制,同时美英为了加强对中东的控制以及遏制土耳其的进攻,竭力拉拢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作为交换,英国向北华让出了阿富汗和藏南三国,并承认锡兰岛、马来亚、新加坡、文莱都已经是北华的势力范围。北华随后接收了藏南三国,并把阿富汗交给了伊朗,伊朗立刻欢天喜地吞并了阿富汗。
当初吞并了近9万平方公里的阿塞拜疆,现在又吞并了面积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富汗,自然大大地满足了伊朗人的民族虚荣心,让伊朗人重温了“波斯帝国”的梦想,也使得伊朗高层对北华更加坚定不移、死心塌地。套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伊朗高层的心理,那就是“跟着北华混,有肉吃”。不过,看着伊朗高层兴高采烈、弹冠相庆的样子,张学良则暗暗想笑,因为他知道阿富汗并不是什么好地方,虽然地理位置很重要,但又穷又乱,没有一丁点油水,北华若是吞并阿富汗或在当地扶植傀儡政权,肯定会生出很多乱子,所以就把阿富汗交给伊朗去吞并,北华则躲得更深地控制着阿富汗。北华想使用阿富汗地区的地理位置,想在阿富汗境内修建军事基地,想使用阿富汗的交通线,想开采阿富汗的资源,伊朗人当然不会反对,但是阿富汗出什么麻烦乱子,却都是伊朗人去头疼。北华把阿富汗送给伊朗,一来是做个顺水人情,让伊朗高层更加铁杆地站在北华这边,为北华以后在海湾地区获得利益而奠定基础,二来是纯粹就是把这个大包袱甩给伊朗人。阿富汗号称“帝国的坟场”,唐帝国向中亚进军时就在阿富汗吃了大亏,而英国人为了染指阿富汗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世的苏联和美国都在阿富汗跌了跟头,所以张学良才不会让中国也重蹈覆辙。在阿富汗的处理上,好处被北华得了,坏处由伊朗人承担,并且伊朗人还心甘情愿并对自己感恩戴德,张学良当然暗暗想笑。
在这同时,在美国的调停斡旋下,英国也让出了缅甸,北华则让被困在缅甸的二十万英军和几十万英国侨民通过孟加拉地区回到印度。
此时的亚洲范围内,除土耳其、阿拉伯半岛、菲律宾、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其余地方都已经被中国/北华控制,同时北华还控制了马达加斯加岛、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屿、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控制这些辽阔地区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中国/北华为核心统治体系都是繁琐的工作,虽然已经是轻车熟路,但还是让政务委员会的官员们忙得是焦头烂额。藏南的尼泊尔、锡金、不丹这三个王国不用说了,直接成为中国的新附属国,恢复宗藩关系;缅甸和锡兰也是一样,扶植傀儡政权,成为中国的附属国,锡兰改名为斯里兰卡;但马达加斯加和印尼则有些麻烦。
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属岛屿总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当地人口700万,99%都是黑人。虽然马达加斯加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独立的王国,但建国的也是印尼马来人的后裔,并且这个昙花一现的政权也已经被法国人连根铲除,当地黑人基本就没有什么“国家”、“民族”这种概念,完全是一盘散沙,没有民族独立的意识。众所周知,在西方殖民者到来前,非洲黑人根本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西方殖民者根据经纬度而划分的地盘分界线就是以后非洲人建国的国界线,因此非洲很多国家的国界线都是横平竖直的。对于这种情况,张学良很头疼,按照常理,虽然马岛当地没有华侨势力,但因为当地黑人没有国家概念,所以北华完全可以把马岛吞并进中国领土,建成中国的一个省,但是...张学良一想到要把700万黑人接受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心里就有些不愉快,具体原因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