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华军总司令部,张学良的办公室。
“少帅,谈判结果就是这样,日本人那边已经完全同意了我们的条件。”顾维钧向张学良汇报着谈判结果,“至于要武装多少日本军队以及如何联合作战,那就是我们三军高层和日本军方那边进行商谈的事情了。”
“做得好。”张学良赞许地点点头,“辛苦你了。”
顾维钧笑了笑:“职责所在,谈何辛苦。少帅,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离开了。”
张学良点头:“嗯,你忙去吧,我就不送了。”
顾维钧推开张学良办公室的门,沈鸿烈站在门外。两人互相略点了点头打个招呼。顾维钧径直离开,作为北华政府实质上的外交部长,他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沈鸿烈则走进来并关上门,然后神色严肃、动作标准地向张学良敬礼:“少帅!”
“哦,成章你来了,坐吧!有什么事情吗?”张学良招呼道。(沈鸿烈字成章)
沈鸿烈神色不苟言笑地坐下来:“少帅,我来向您汇报,我们第二批的4艘珠江级重型巡洋舰都要完工了,还有一个月的收尾工作,四舰肯定都会在年底前交付海军正式服役。”沈鸿烈在珊瑚海战役后被撤除了北华海军副总司令的职务,调任海军总装备部部长兼海军总后勤部部长,从海军的“二把手”变成了海军的“总管家”,造舰工程自然是由他负责。
“很好。”张学良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海军一直是中国军队的软肋,造成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百年来闭关锁国,忽略了海洋的重要性,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自然忽略了海权和海军,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军建造周期太长,耗资太大,没有雄厚的国力和稳定的局势,打造一支强大海军是天方夜谭,近代的中国一直是国力衰微、局势动荡,海军的建设自然得不到必要条件。张学良虽然为中国海军提供了这两大建设必要条件,但毕竟时间太短,满打满算,北华海军(中国海军)的正式扩建时间也只有十年而已,所以发展得还是很吃力的。北华(中国)造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即便自身一直在竭力发展,即便洗劫了日本的造船工业(苏联的造船工业也十分薄弱,并且基本都在德国占领区内,所以北华在苏联战争期间没有额外增加造船工业),此时北华造船工业的规模和生产力与美英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张学良估算过,此时北华造船工业大概是历史上同期日本造船工业的1.5倍。好在北华造船工业没有走错路,有限的生产力没有浪费在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的身上,北华造船工业主要一直在建造航空母舰、重型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以及运输舰艇、登陆舰艇等辅助舰艇(北华海军的驱逐舰分成“巡洋驱逐舰”和“护卫驱逐舰”两种,前者相当于轻型巡洋舰,后者相当于护卫舰)。大型军舰里,北华只建造航母和重型巡洋舰这两种,珠江级是北华自主设计的一种用于保护航母、防空反潜能力很强大、鱼雷夜战能力很强、舰炮数量较少、舰炮火力较弱的重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8000吨,满载排水量10000吨,主舰炮只有两座双联装共4门203毫米舰炮(这确实比较少,一般而言,重型巡洋舰的主舰炮数量都是6门、8门、9门甚至是10门。北华海军认识到舰炮的用途已经不大,所以舍弃舰炮火力来增加其他方面的性能)。第一批的4艘在一年前已经完工并服役,眼下沈鸿烈是汇报第二批的4艘的完工情况。第一批分别是珠江号、怒江号、嫩江号、乌江号,第二批分别是辽河号、汾河号、洛河号、淮河号,目前,嫩江号和乌江号已经战沉。
“少帅,第二批的4艘珠江级重巡完工后,我们还需要建造第三批吗?”沈鸿烈问道。
“你们认为呢?”张学良知道这种事情不是自己一拍脑门决定的,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
“我们总装备部研究后,认为不需要再建造了。”沈鸿烈说道,“在我们的海战思维和海军理念里,航母是核心,其他舰艇都是保护或辅助航母的。目前,我们的航母已经从战前的14艘减少到了5艘,而我们的重型巡洋舰却是20艘,即便明年夏季第二批那6艘航母都完工服役了,我们重巡的数量也绰绰有余。所以不建造第三批珠江级重巡,应该把生产力都集中在航母身上。”
“有道理。”张学良点头,“航母损失很大,海军对航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把有限的生产力都集中于建造航母,是正确的方针。”北华海军的重型巡洋舰在战前共有18艘,4艘是跟美国购买的新奥尔良级,10艘是从日本海军里接收来的,4艘是自造的珠江级第一批;在开战后,北华海军在珍珠港内俘获并修复了美军2艘重巡(昆西号和文森特号),重巡数量增加至20艘,但在多场海战中陆续损失了4艘(乌苏里江号、图们江号、嫩江号、乌江号),数量变成16艘,眼下加上这4艘刚完工的,数量又变成了20艘。重巡是保护航母的,此时北华海军的重巡反而比战前还多了2艘,但航母却从14艘锐减到5艘,因此继续建造重型巡洋舰自然是没有必要的。航母如此吃紧,把节约出来的造船生产力放在航母上是非常正确的举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少帅,除了驱逐舰、潜艇以及其他辅助舰艇,我们建造的大型军舰就航母和重巡这2种。既然已经停止建造重巡,那我们建造的大型军舰就是航母了。航母建造能力自然也会增加不少。但我们建造正规航母的速度比不上美国,同时,美国还改造轻型航母和建造护航航母。为了弥补这个数量差距,我有个提议。”沈鸿烈道,“我们也可以考虑用大型船舶改造为航母。”
“哦?”张学良有些惊奇,“可行吗?”
“这个方案我已经同各造船厂的造船专家、航母设计专家们反复商议过了,确实是可行的。”沈鸿烈说道,“我们有为数不少的大型运输舰,吨位超过两万吨的就有4艘,青海湖号和兴凯湖号的排水量达到24000吨(青海湖号原本是日本的僵原丸号武装运输船,兴凯湖号原本是日本的出云丸号武装运输船),贝加尔湖号和咸海号的排水量达到20000吨(贝加尔湖号原本是德国的汉堡号武装运输船,咸海号原本是德国的基尔号武装运输船,属于德国远东舰队,后来都赠送给了北华海军),完全可以迅速地改造为航空母舰。正好我们不再建造重巡,可以把节约出的造舰能力用于这项工程。其实,在这件事上,日本人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哦?”张学良愈发惊奇,“日本人?这是怎么回事?”
北华造船工业的规模和生产力约是历史上同期日本的1.5倍。而历史上,日本在战争期间总共建造了17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7艘巡洋舰(2艘重巡、5艘轻巡),以及其他360多艘辅助舰艇,新建舰艇总吨位86万吨;此时,按照北华的计划和舰艇建造时间,如果也截止到1945年8月(当然,这场世界大战不可能也会在1945年8月结束),那么,北华在同样的时间里,大概能建造8艘重型巡洋舰、12艘航空母舰(第二批和第三批)。单纯地从这个数字上看,造船工业是日本1.5倍的北华似乎没有日本造得多,并且北华没有建造战列舰,北华建造的航母为什么反而比日本还少5艘呢?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北华航母的性能是日本航母不能比的。历史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总共拥有8艘航母,战争期间建造了17艘,另有6艘没能完工,累计战沉20艘。但是,日本在战争期间建造的这些航母“掺有很大水分”,第一,北华建造的航母都是中型航母,而日本建造的17艘航母里却有10艘是轻型航母;第二,北华的航母是不折不扣的正规航母,而日本建造的航母里却有13艘都是“改造航母”,这种“改造航母”是用其他大型军舰改造而来的航母。当初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拥有的航母总吨位不得超过83000吨,日本知道自己在战时建造正规航母的速度远远不如美国,所以在战前就费尽心机地建造了一些“准航母”,这些“准航母”在表面上是商船、运输船、油轮、水上飞机母舰等其他舰船,但其实就是按照航母的规格进行设计的,战时可以迅速地被改造为航母(舰体是现成的,设备也早就准备好了,开战后直接拆掉上层建筑并铺上飞行甲板,就变成航母了,速度当然要远远超过从零开始建造)。因此,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了17艘航母”这个成绩是要打个折扣的,因为这17艘航母里有十多艘是轻型航母,并且很多航母是用战前就已建好的“准航母”迅速改造而来的,性能其实并不高,而北华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建造12艘正规的中型航母,并不比日本差,甚至是超过日本的。如果要说得更让人信服一点,还是数字最直观准确:日本在战争期间建造的17艘杂牌航母总计可携带约700架舰载机,而北华在同时间内建造的12艘正规中型航母总计可携带1500多架舰载机(兴登堡级原本每艘可携带110架舰载机,但北华已经对第二批兴登堡级进行改造,舰载机数量更多),对比一目了然。
“少帅,日本人一直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所以他们暗地里有一个‘紧急改造航母’计划。”沈鸿烈说道,“日本人表面上遵循《华盛顿海军公约》,没有建造正规航母,但却建造了十多艘准备在战时紧急改造为航母的‘准航母’大型军舰。当然,他们现在的航母和‘准航母’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他们仍然有详细的航母改造设计资料,他们的造舰专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没有改造航母的计划和研究资料,所以可以正好利用这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日本人,帮助我们把大型军舰改造为航母,从而加快我们的航母补充速度。”
“有道理。”张学良很感兴趣,“把四艘两万吨级的巨轮改造为航母,虽然性能肯定比不上正规航母,但有胜过无嘛!我们的海军非常急缺航母,美国人把他们的轻型巡洋舰改造为航母,又大量建造护航航母,还把商船改造为护航航母,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学习。把那四艘大型运输舰改造为航母,需要多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半年吧!”沈鸿烈很有把握,“毕竟舰体是现成的,都不需要重新建造,直接把上层建筑改造成飞行甲板,再把中部船舱改造为机库,再增加防空炮、高射机枪、雷达之类的军用设备,再强化动力系统,改造隔水舱之类的,就可以完工了。虽然性能确实不如正规航母,但肯定能救急。”
“一下子调走了四艘两万吨巨轮,会不会影响海军的运输力?”张学良问道。
“这倒不会。我们有能力建造万吨巨轮,也一直在建造。建造两万吨巨轮的难度超过万吨,时间也比较久。对于运输力而言,两艘万吨巨轮和一艘两万吨巨轮是没区别的,但对于航母改造工程而言,两万吨巨轮肯定要比万吨巨轮容易得多。抽走四艘两万吨距离,我们只要建造八艘万吨巨轮就可以弥补,但改造航母已经迫在眉睫,没办法慢慢等建造两万吨巨轮了。”
“既然这样,那我再跟厚甫(陈绍宽的表字)以及辅帅他们商量商量,如果海军舰队方面同意并且财政也可以承受,这个工程就开始吧!”张学良从善如流。
“好的。”沈鸿烈点头,“那我也跟造船厂那边准备着手。”
“对了,我们的舰载机怎么样了?”张学良问道,“零式已经落伍了,我们在舰载机性能上已经不如对手了,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啊!”
“少帅放心,这个问题也已经解决了。”
“哦?”张学良很高兴,“说说看。”
航母的舰载机主要分为战斗机、鱼雷攻击机、俯冲轰炸机、侦察机这四种,北华海军舰载机采用的是日本人研制的零式,鱼雷攻击机是辽德联合研制的鱼鹰(鱼鹰-2已经取代了鱼鹰-1),俯冲轰炸机是改造后的斯图卡。客观上讲,零式在战争初期是非常优秀的,鱼鹰和斯图卡也同样出色,但此时,美军新式舰载机层出不穷,海盗取代了水牛,地狱猫取代了野猫,俯冲者取代了无畏式,复仇者取代了蹂躏者,性能一个比一个更上一层楼,而北华方面,鱼鹰-2和斯图卡还是可以满足战争需求的,零式则日益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舰载机飞行员和海军将领都反应了这件事,用更强大的舰载机取代旧式舰载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北华的军工科学家们其实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已经着手这件事了,参与研制的科学家有北华的,有德国的,有以色列国的,也有日本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群策群力、呕心沥血,自然迅速拿出了更强大的舰载机的设计方案。在这其中,有一个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