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又道:“还有一件事。少帅,打中东,我们还能或者说是必须获得一个国家的支持。”
张学良猛然醒悟:“犹太人!以色列!”
卫立煌笑道:“没错,犹太人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就是回到他们的巴勒斯坦地区。既然如此,反正那块地方也不大,我们就做个顺水人情,承诺打下来后送给他们,作为交换条件,首先要他们给我们提供军费资金,其次要他们提供中东地区的详细情报,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在中东作战时人生地不熟的麻烦了。”
张学良也笑了:“以色列在这场战争里一直是明哲保身,虽然暗地里倾向于我们,表面上还是保持中立的。他们不会把自身民族存亡作为赌注而全部地押在我们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公开地对美英宣战并站在我们这边,但在暗地里出钱出力,肯定是没问题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犹太人的现状。由于当年张学良在希特勒即将对犹太人举起屠刀时就全力挽救犹太人,因此德国境内乃至全欧洲境内的犹太人只有区区千余人死于德国的反犹浪潮,欧洲超过99%的犹太人都撤离了欧洲,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前往英国、瑞士、美国,绝大部分都来到北华。由于并未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再加上这几年的繁衍生息,使得此时全球犹太人总数已经达到1300多万,其中的800多万在库页岛北部的以色列国,300多万在北华境内,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总数只有200万。这200万犹太人又主要聚集在两个地方,一半在巴勒斯坦和中东,另一半则在美国境内,除了这两个地方,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总数不足3万。辽美开战后,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中立国,因此以色列国政府特地迁移了不少人口到美国境内,再加上以色列国此时毕竟还是要跟美国做生意的,不在美国境内保持一定的人口显然是不行的。此时的以色列国在名义上是中立国,暗地里倾向于北华,但同时跟北华、美国、南美洲诸国等交战国和中立国都广泛地做着跨国商贸生意,从而趁着这场世界大战而大发战争横财,既把北华的物资倒卖到美国,又把美国的物资倒卖到北华。对于犹太人这种“投机倒把”行为,北华和美国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双方都是地大物博的大国,都不可能在经济资源上封锁对方。既然双方都需要对方的物资,又因为已经互相宣战而不方面直接做生意,自然就需要犹太人这种中间人来牵线搭桥。但值得肯定的是,以色列国确实在这种跨国商贸中没有损害北华的利益。美国需要北华/中国的猪鬃、桐油、橡胶等资源,北华经由犹太人而高价卖给美国,赚来的利润让北华也大捞一笔。换句话说,在“北华、以色列、美国”的三方贸易中,犹太人其实是在帮北华赚美国的钱,同时自己也分一杯羹。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七代掌门人维克多罗斯柴尔德在战后得意地说道:“...张学良和罗斯福大打出手后,两人都需要买对方的东西,但又都拉不下脸,所以便依靠我们。比如橡胶,北华军占领东南亚后便垄断了全球99%的天然橡胶,美国人急缺橡胶,不得不拿出是和平时期十倍的价格来委托我们跟北华购买,毕竟我们是中立国嘛!北华政府虽然跟美国政府开战,把物资卖给敌对国是不理智的,但反过来说,能够狠狠地勒索对方,也是有利于己方的,用赚对方的钱来给自己的军队制造更多的飞机坦克,何乐不为呢?所以北华政府很乐意以十倍市场价的价格把天然橡胶出售给美国,而在这十倍的差价里,我们赚两倍,北华政府赚八倍,大家都皆大欢喜。美国人虽然下了血本,但得到了急缺的橡胶,北华虽然把橡胶卖给美国,但狠狠地大赚特赚,赚来的钞票足够北华军装备更多的飞机坦克了,并不吃亏,我们是最高兴的,因为我们完全是无本买卖,根本就不需要出成本。打仗归打仗,生意还是要继续做的,这就是商业精髓所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得到以色列的支持,那么在巴勒斯坦地区和中东地区的百万犹太人就成为北华军的间谍和眼线,对于中东而言,犹太人肯定是对当地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的,北华军就不需要再慢慢地费时费力地搜集当地的气象地理、人文民风等各种资料了,自然省了大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北华军在异地他乡作战的不便之处;另一方面,虽然犹太人在张学良挽救犹太人和协助他们建国的过程中前前后后地被张学良“压榨”了不下三十个亿的美元,但犹太人的敛财能力实在是惊人,此时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对交战国民众而言都是巨大灾难,但对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史无前例的巨大商机。靠着投机倒把和跨国商贸,以色列现在跟瑞士一样,都是小国,但都富得流油,正好给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赞助军费”。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国已经是北华的一大财源以及重要的人才来源,犹太人通过跟北华的合作而摆脱了被迫害、被屠杀的命运,而北华则通过跟犹太人的合作而获得了犹太人的钞票和人才。
果然,当张学良派顾维钧前往以色列后,以色列首脑无人反对,全部以求之不得的欢喜态度接受了这项合作提议。当顾维钧提出要钱要人的要求后,以色列政府毫不含糊,第一笔就掏出了五亿美元来赞助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并承诺配合北华的情报部门,动用中东地区的犹太人关系网,给北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巨细无遗的情报。双方一拍即合,北华承诺在夺取巴勒斯坦地区后,无条件划分超过3万平方公里并且是沿海地区的领土给以色列作为正式国土,以色列则全力支持北华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战事。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焦点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以色列方面提出北华分给以色列的领土里要包括耶路撒冷,但北华考虑到未来的中国想控制中东,就必须要跟当地的穆斯林国家保持和睦的关系,太过于偏袒以色列,必然会激怒中东的穆斯林国家,因此没有明确地给出回复,最后的方案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由以色列和当地穆斯林势力双方面解决”。这个方案的意思很清楚:北华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至于耶路撒冷,由犹太人以后靠自己的力量去抢占。
卫立煌是一位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军事家,在出兵中东的问题上,他还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印度。
此时的亚洲大陆,超过四分之三地区都被北华占领,土耳其投靠了德国,阿拉伯半岛被美英占领着,除此之外,最大的一块并未被北华占领或控制的地区,就是印度(包括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尔地区)。这块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的英属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它被北华占领区给四面包围,但仍然与阿拉伯半岛、埃及开罗地区保持着海空联系,在印度周围,北华和美英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整体态势。这么久以来,印度英军和周围的藏南三国、缅甸、斯里兰卡、伊朗等地境内的北华军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在边界线处陈兵对峙,但并没有大规模地互相攻击。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双方都不想打。北华军不想打印度,因为印度地大人多,打起来虽然不是很困难,但肯定很麻烦,北华军没必要占领拥有四亿人口的印度,印度固然自然丰富,但北华不缺资源,若吞并了印度,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隐患。北华/中国境内,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人的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内部稳定和团结的良好比例,如果吞并印度,四亿印度人会成为人口比汉族人少不了多少的中国第二大民族,这样的国家必然会陷入内部混乱;其次,北华如果像英国人那样只是殖民统治印度,也会带来很大麻烦,控制四亿印度人以及在全印度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印度对于北华来说,性价比很低,张学良甚至都很“嫌弃”印度,所以北华军一直没什么兴趣去攻占印度;而英军这边,英军在印度约有五十万军队,另有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印度军队,兵力虽然不烧,但战斗力不高,因为仆从于英军的印度军对英国人阳奉阴违,印度境内的五十万英军足有一半是对付北华军,另一半是对付印度人的。印度虽然还可以跟阿拉伯半岛、埃及开罗地区保持海空联系,但运输量并不是很高,并且整体上已经跟英国本土断绝了绝大部分的联系,所以英国乃至整个同盟国都极难向印度进行大规模地增兵和输送物资,因此,印度的英军处于一种“自力更生”的状况中,兵力基本上没有增加(因为英军不放心印度人,不可能在这种关键时候大规模地武装印度人),印度的英军在防御上都有些力不从心,更别提进攻了,所以无力攻击印度周围的北华军地盘。印缅边境处、印伊边境处、印藏边境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海峡里,北华军和英军基本是对峙僵持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尽管如此,卫立煌的担心还是很有道理的,印度毕竟有几十万英军,万一搞鬼,必然会对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产生很大的隐患。
如何清除英属印度的威胁,这让北华三军高层十分烦恼。
工统局局长舒国生获悉后,笑道:“这有何难?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保证把英国人的那颗明珠搞得陷入瘫痪。”
张学良很感兴趣地问道:“你需要什么?”
舒国生道:“几亿美元的资金,再加上足够装备十个师的军火,老式的就可以了。”
张学良很爽快地道:“没问题。”老式军火,北华军要多少有多少。辽日战争和辽苏战争后,北华军缴获了天文数字的日式装备和苏式装备,而北华军自身又不用那些性能已经落伍的武器,所以那些军火都半卖半送给了附属国的军队,纵然如此,北华军的各个军火库里还是堆积如山着那些日式苏式武器装备,重武器虽然不是很多,但步枪这种轻武器装备一百万军队都没问题。
七月初,各项准备工作随后有条不紊且紧锣密鼓地展开来。犹太人开始源源不断地给北华军提供中东地区的情报资料,并赞助了一大笔的资金军费,准备编入中东远征军的10个师开始向中亚和伊朗境内集结,巨量的军械辎重也开始星夜兼程地运往伊朗境内,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运到伊朗境内的物资主要是武器弹药,粮食和燃油倒是基本不用运输,伊朗虽然不是强盛大国,但给几十万军队额外提供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并且伊朗盛产石油,北华政府在伊朗境内拥有几十个大油田,足以就近给远征军提供燃油,正因如此,所以远征军的后勤运输需求量要比预计的要少很多,另一方面,因为长期不参战,北华陆军上下都卯足了力气,几百万大军终日无所事事,所以远征中东完全不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战争机器此时再度启动,效率自然非常高;至于舒国生,则启动了工统局在印度境内的间谍网,随后又调遣了一批精英特工秘密潜入印度,准备把早已经遍地干柴的印度给彻底点燃成一片火海。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非常惭愧而内疚地在这里向大家再次道歉。在南京,我带着宝宝跑遍了几家著名的大医院,得到的都是不太乐观的消息,所以,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而阴郁,医生说有可能是先天性的白癜风。当时听到这个结论后,我感到头晕目眩、如坠深渊,真的有种吓傻了的感觉,一个一岁半的女孩子如果在脸上长了白癜风,这是多么可怕、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医生说暂时要先观察,两个月后再去复诊。我相信大家能想象得出我现在是什么心情,我现在非常紧张、非常害怕、非常惶恐、非常焦虑,整个人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情绪无法平静下来。我此时的精神状况非常糟糕,坐在电脑前也是愣愣地发呆,对不起,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需要时间来缓冲。很多老读者都知道,我写书从来不会太监的,这本书也是一样的,我只是现在真的没办法继续码字了,请给我一点时间,就一星期吧,真心地谢谢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