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军远征中东,而当地是穆斯林世界,毋庸置疑,北华军肯定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文化,跟穆斯林世界搞好关系。本来,中国也有穆斯林,西北新疆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都笃信伊教,马家军集团也已经是北华的一部分,看上去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办,多多招募本土伊教青壮年入伍以及重用马家军将领,就能让“远征军和中东穆斯林居民友好相处”。但真实情况却完全没有这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伊朗和土耳其之所以同属一个阵营但关系很差,第一原因是这两国都有“复兴帝国的野心”,而第二原因,也是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分歧。两国都是伊斯兰国家,但是,伊朗崇尚的是伊教什叶派,而土耳其崇尚的则是伊教逊尼派。这两派千百年来恩怨不断,两派的关系...委婉地说是“紧张”,不客气地说就是“尖锐”。实际上,北华想通过拉拢伊朗来逐步地控制中东,效果其实不大,甚至有些适得其反,原因就是宗教的派系争斗。伊教拥有很多派系,第一大派系是逊尼派,教徒人数占总数85%(我国境内的回族同胞基本也属于逊尼派),第二大派系是什叶派,教徒人数占总数10%,其余派系加起来共5%。很显然,在整体人数上,逊尼派全面地压倒什叶派,但局部地区则不然。伊朗就是特例,全球什叶派十之六七都在伊朗,伊朗全国近99%都是什叶派,另外,阿塞拜疆境内也是什叶派占绝对优势(这也是伊朗吞并阿塞拜疆时非常顺利的原因),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略占优势,除了这三国,其余穆斯林国家都是逊尼派占优势和主导地位。自然而然,北华跟伊朗如此亲密,不但没“打动”其余穆斯林国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弄巧成拙地引起了那些逊尼派国家的“宗教反感”。在逊尼派国家看来,北华是“跟什叶派站在一起的”。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伊朗跟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差距也非常大。伊朗虽然属于中东国家,但伊朗的文化并非其他中东国家传承的“阿拉伯文化”,而是自己的“波斯文化”。说白了,伊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特殊国家”,它只是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东,宗教、文化等方面则跟其余中东国家并没有什么亲缘性。说到底,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可以很干脆地分为三大类: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土耳其和阿国虽然没有共同文化,但都是伊教逊尼派,所以关系还算不赖;伊朗最糟糕,它跟土耳其、阿国既没有共同文化也不是伊教同一派,所以在中东十分孤立,因此,伊朗跟阿国关系不太好,跟土耳其也关系不好,最近的伊拉克归属问题更是让伊土二国本来就不好的关系进一步雪上加霜。在联盟国内部,获悉伊朗也想吞并伊拉克后,土耳其高层气炸了肺,两国为此而唇枪舌战吵翻了天,这让分别站在伊土二国后面的北华和德国十分难堪。
北华军为了尊重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确实是想下狠功夫的,根据远征军总部制定的计划,远征军在离国之前要贯彻以下这些措施:首先就是往远征军内补充大量的回族、维吾尔族士兵或信奉伊教的汉族士兵;其次是重用原马家军集团的中高层军官;第三是在部队从上到下都普及伊教的宗教人士担任“文化顾问”,负责一路上提醒部队官兵要时刻严格遵守伊教的风俗习惯,绝不能做出在宗教信仰、文化风俗、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冒犯穆斯林的事情,后勤军需部门的猪肉罐头等触犯伊斯兰教禁忌的东西都被留在本土,甚至,那些没有信奉伊教的官兵还在出发前全面恶补了伊教的各种忌讳行为(远征军总部当然不会强迫官兵信奉伊教)并学习伊教的礼节。但是,远征军总部在展开工作后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前提性错误,那就是:国内的回族民众和伊教人士几乎都属于逊尼派,各方面的东西都是以逊尼派为标准的,而伊朗却是崇尚什叶派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远征军需要以伊朗为基地而进击中东其他地区,因此北华总部绝不能搞坏跟伊朗的关系,但伊朗属于什叶派,而中东其他地区基本上却都属于逊尼派,那么,远征军“临时抱佛脚”是按照逊尼派还是什叶派的行为准则来进行“宗教洗礼”?如果搞逊尼派,那部队进入伊朗很有可能会与伊朗人发生矛盾,如果搞什叶派,那部队进入中东其他地区很有可能会与当地人闹矛盾,毕竟,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关系是“很不愉快”的。
卫立煌等高层踌躇了多日,最后只能无奈地决定:第一批参战部队就不搞什么宗教洗礼了,直接出发吧!等这些部队在中东逊尼派地区打下了几块立足之地,后期再调动马家军过来参战,马家军也是逊尼派的,在中东逊尼派地区肯定会起到“同教同派”的效果,如果一开始让逊尼派的马家军进入什叶派的伊朗,发生什么事情就不太好说了。因此,第一批部队很快就出动了。
笼罩着热火朝天气氛的远征军总部里,黄维神色喜悦地拿着一份新电报到卫立煌身边:“钧座,好消息!伊朗军方来电,他们声称拿下伊拉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哦?”卫立煌心头一动。
黄维喜道:“钧座,伊朗是崇尚什叶派的穆斯林国家,而伊拉克境内虽然不像伊朗这样99%的人都崇尚什叶派,但也是什叶派占优势的国家。在伊拉克的一千万人口里,逊尼派大约占40%,而什叶派则占55%,虽然只多15%,但却也是一大优势啊!伊朗军方表示,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跟伊朗因为属于同一宗教同一派系,所以素来关系极好,我军攻打伊拉克,伊拉克这55%的什叶派可以成为我们的内应!钧座,这真是太好了!战争中,里应外合,胜算大增!另一方面,由于什叶派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更加激烈,所以英国人扶植的伊拉克政府是逊尼派主导的,这使得人数更多的伊拉克什叶派极为不满,早就想联合伊朗赶走英国人、推翻伊拉克现政府!因此,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卫立煌听了后,脸上没有太大的喜色,反而变得神色凝重:“这样啊...可是...我不太赞成利用这个所谓的‘优势’。”
黄维惊讶道:“为什么?”
卫立煌正色道:“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关系十分紧张,我们若是利用他们的紧张关系来进行战争,这是不是...这让我很不安,有种放火甚至是犯罪的感觉,一旦引起...后果很难说啊!伊朗吞并阿富汗地区后,为什么阿富汗反抗不断?原因,你是知道的,伊朗军队在阿富汗境内又是使用什么手段对待那些逊尼派反抗者,你也是知道的。多余的话,还需要我说吗?”
全世界的穆斯林国家里,伊朗的什叶派比例最高,将近99%,阿塞拜疆位居第二,超过90%,伊拉克第三,55%,其余国家则都是逊尼派占优势并且基本是占绝对优势,阿富汗就是逊尼派主导的国家,该国的什叶派势力主要是第三大民族属于什叶派,使得该国什叶派只占总人数9%,比例不高。伊朗既然是什叶派国家,吞并了阿富汗后,自然扶植阿富汗的什叶派来统治阿富汗,这就犯了“以少管多”的大忌,因此,这是阿富汗此时反叛频繁的主要原因,反抗势力就是逊尼派。伊朗军队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宗教迫害甚至是宗教残杀的各种行为,且愈演愈烈。北华对此也无法给予制止。可以想象,伊朗人若联合伊拉克什叶派一起占领该国,那伊拉克的逊尼派会有什么下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卫立煌此时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中东战场上,北华军要对付的不仅仅是对面的美英盟军,平衡当地的宗教冲突才是更大的考验和挑战。北华拉拢伊朗,就要跟什叶派打好关系,为了占领和控制中东,又要跟逊尼派打好关系,而这两派的关系又异常紧张。北华军虽然竭尽全力地要尊重当地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但却在一开始就陷入极其不利的处境里。
宗教信仰的力量首先在南亚大陆爆发了。
七月底,经过一个月的偷运后,北华情报部门分别通过阿富汗和缅甸的边境渠道,向印度西部和印度东北部的穆斯林组织输送了超过10万支步枪和大批的轻武器,送过去的武器弹药简直是供不应求,以阿迦汗和真纳为首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早已经在预定地区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穆斯林青壮年,就等着北华输送武器而组建成军队了。本来,北华方面还打算派去几千名军事教官和军事顾问的,通过秘密训练的办法把这些获得枪支弹药的穆斯林训练成真正的军人,当然,在英国人的眼皮底下训练十万大军肯定是非常困难的,但实际上,这个让北华方面十分担心的困难过程完全就省略了,拿到枪支弹药的穆斯林基本上不需要训练,学会开枪以及一些战场基本知识后,立刻就成了如狼似虎的军人,宗教狂热和刻骨仇恨弥补了他们在军事训练上的不足。本来,北华方面估计印度穆斯林军队要在九十月份才能举事,但却结结实实地提前到了八月初。
彭道强是北华陆军派到“印度穆斯林联盟军”里的高级军事顾问之一,被上级从缅甸派到了印度东北部(孟加拉),负责给印度穆斯林军的一个师担任总顾问。事后,彭道强是这样说的:
“我绝非贬低穆斯林的意思,接下来的这番话是以惊叹的语气说的。我认为,穆斯林其实并不太适合做战士,他们更适合做敢死队。信仰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穆斯林以真主为信仰,所以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的献身精神和渴望参加战斗的狂热愿望都不亚于最优秀的士兵。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即将参加的战斗是‘圣战’,他们是发自肺腑地愿意为圣战而捐躯牺牲的,这当然是好事,但正因为这样,使得他们的战斗思维过于僵化,他们的狂热情绪也容易被误导在战场上进行自杀性的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会排山倒海地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比日军还要凶猛无畏,还要不怕死。我负责的这个师跟绝大部分的穆斯林军队一样,都没有经过什么正儿八经的训练,第一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训练,他们已经是悍勇的军人了,就差武器了,宗教狂热弥补了他们在军事训练上的不足,第二是他们不想训练,或者说,他们已经急如星火地就等着参加战斗了,根本没耐性慢慢地接受训练。还必须要说明的是,穆斯林并非狂热的好战分子,印度的穆斯林们之所以急不可耐地要参战,之所以随后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虔诚地笃信真主,拥有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仇恨。这个‘仇恨’二字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表面上看,印度穆斯林们的仇恨目标是奴役印度的英国人,打出的口号也是联合印度教派一起赶走英国人,但实际上,印度穆斯林们更恨印度教徒,他们对印度教徒的仇恨起码是对英国人的十倍以上。印度境内长期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宗教仇恨,另外,英国人为了维持他们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刻意地挑拨这种宗教仇恨,使得两教的矛盾火上浇油。由于印度教徒的人数是穆斯林的四倍,占人数优势,因此在频繁的宗教冲突中,印度的穆斯林都是吃亏的一方,宗教矛盾甚至比民族矛盾还严重。在印度,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犯下了无数的罪恶,不仅是屠杀,还把穆斯林女子逼迫成妓女,无理地强占穆斯林的财产,甚至将穆斯林孩子作为奴隶贩卖等等,而穆斯林也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数百年的仇杀和冲突,已经让这种宗教矛盾彻底不可调和了。因此,我接触到的那些穆斯林士兵都极度渴望操起武器对印度教徒展开彻底的报复,他们的胸膛里已经有酝酿膨胀了上百年的怒火,就等着用枪来发泄了,比起英国人,他们其实更想打印度教徒。当然,他们看到英国人还是会开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