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伊拉克首都和伊拉克第一大城市,伊教著名圣城、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城,拥有人口二百余万,该城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位于中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因此也是一座军事重镇。千百年来,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的城市堪称命运多舛,累计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先是被蒙古帝国西征大军攻破,随后被帖木儿帝国攻陷,继而被奥斯曼帝国占据,最后被英国殖民军统治至今,眼下,这座城市又迎来了第五次争夺浩劫,守城的是英国殖民军和伊拉克军,兵力约为十五万,攻城的是又一次从东方远道而来的北华西征大军和伊朗军,兵力也是十五万。
从兵力对比上看,双方可谓旗鼓相当,甚至,英伊盟军是守城一方,辽伊联军是攻城一方,作战模式是城市攻防战,应该有利于英伊盟军的,但实际上,英伊盟军士气低迷,英军虽然还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伊拉克军则是无心作战,双方配合程度很低,内部团结性也十分差,而辽伊联军则士气高昂,伊朗军对北华军是唯命是从,并且辽伊联军还拥有空中优势,同时巴格达城内的二百万居民也有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威尔逊上将知道坚守下去是凶多吉少,装甲部队全军覆没给英军的实力和士气都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打击,并且因为北华军提前三个月就展开进攻,导致巴格达的城防工事完全没有完成,但他别无选择,必须要血战到底,一来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和英国军人的荣誉,二来是因为此时弃城逃跑等于送死,巴格达周围都是荒漠平原,十几万英伊盟军如果逃离了城市,在野地上只会遭到北华军轰炸机群、直升机群、坦克群的联合冲杀围剿。
八月八日清晨,饱餐一顿后的辽伊联军朝着巴格达发动了猛烈攻击。
“杀!”惊天动地的汉语喊杀声和波斯语“真主至大”的呐喊声中,攻城的北华军和伊朗军风雷滚滚地涌向巴格达城区,一波波重型轰炸机飞过地面部队头顶,狂轰滥炸英伊盟军的阵地,密如雨点般的炸弹劈头盖脑而落后,盟军阵地上弹落火起、地动山摇,被炸飞的英军伊拉克军尸骸乱舞,米字旗在爆炸气浪中被撕扯成了破布,一架架武装直升机呼啸而来,紧贴着冲锋的北华军部队一起前进,这是北华军首创的“机步协同作战战术”,也就是把直升机群化整为零地分散给各个基层部队,一起突击前进,用直升机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援助,这比用俯冲轰炸机和坦克、自行火炮协同步兵作战更加高效,拥有更多的优势,道理是很简单的,俯冲轰炸机毕竟要从后方机场赶来,不能随叫随到,坦克和自行火炮则容易遭到敌方炮火攻击,而直升机的优势则十分明显,直升机可以一直徘徊盘旋在地面部队的头上,在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上攻击敌方部队或火力点,且直升机机动性良好。攻击过程中,遇到敌军人数众多的部队,协同作战的直升机居高临下地用重机枪进行扫射攻击,遇到敌军重型火力点或碉堡时,直升机居高临下地用反坦克火箭弹将其摧毁。面对这种新战术,英军束手无策,坚守阵地的英军被北华军直升机的火箭弹轰击得血肉横飞,还没有回过神,攻击的北华军已经踏着残垣断壁冲杀了上来。
英军在巴格达城郊的防线一段接一段地被摧毁,这让威尔逊上将心急如焚,而更让他痛苦的则是伊拉克军的表现。激战中,北华军官兵们发现,跟英军交手时完全找不到跟苏军日军交手时的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感觉,英军抵抗虽然谈不上一触即溃,但陷入绝境后基本都会举手投降,很少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与敌军展开白刃肉搏战,至于伊拉克军,表现得让北华军官兵们都不敢相信,飞机一炸、大炮一轰、坦克一冲,阵地上的伊拉克军便化为鸟雀散,抵抗极其微弱,战斗力极低。北华军攻占的伊拉克军阵地里,绝大部分都是伊拉克军不战而逃,白白丢给了北华军的。
在巴格达郊区的战斗里,爆发于炼油厂的战斗是最惊心动魄的。攻击的北华军官兵们在枪林弹雨间横渡底格里斯河,立刻投入了一个炙热的烈火战场。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比伊朗还要多,遍地石油,在油田上建立的炼油厂里到处都是油管、油罐、油桶,随便一枪、一颗手榴弹都能引爆一团烈焰和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火。双方的炮弹子弹以及呼啸而来投弹轰炸的轰炸机使得成排成排的大型油罐在地动山摇中剧烈爆炸,汹涌的火龙随着横流的石油而四处乱窜,高耸入云的井架在滔天烈火中被烧红、熔化,轰然倒塌,每个炼油厂都成了火海。英军第10集团军副司令艾尔文中将毛骨悚然地形容道:“...这简直是地狱!一直以来,形容战场是地狱都指的是战斗过程异常激烈血腥,而在巴格达的产油区里,地狱指的是战斗环境!十几个炼油厂密集在这里,到处都是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采油井架和储存原油的大型油罐,身在其中,彷佛身在伦敦最繁华的城区,周围都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这些高楼大厦都是装满石油的爆炸物!弹火迅速引爆了这片可怕的地区,人在其中,面对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火浪,简直是可怕至极!”冲杀着的双方军队里,伊拉克军面如土色地抱头鼠窜,伊朗军勉强坚持了一会儿后也撒腿而逃,英军心惊胆战,北华军则毫无惧色地继续在黑烟烈火中冲杀突击。渡河参战的北华军官兵们浑身湿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坚持作战,因此在火海搏杀中占了很大便宜,冲入油区后,官兵们奋不顾身地抢占制高点和上风口,随后打开油罐,乌黑的石油犹如开闸放水般滚滚顺势而下,流到哪里,哪里就一片火海,英军烟熏火燎,犹如进了火葬场,立刻陷入混乱中。北华军士兵们踏着齐膝深的石油,跟着火龙一起冲杀向英军,这幕画面无不让英军心惊胆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黑的时候,巴格达成了一座不夜城,实际上,英军为了防止空袭,已经让全城实行宵禁,但遍地的石油在熊熊燃烧,火光滔天,映照得全城一片血红。激战一个白天,辽伊联军基本上全部突破盟军的外延防线并夺取了部分重要卫星城区。
前敌总指挥部内,第161师副师长戴安澜正在向赵海军汇报着战果和战损:
“...我军目前已经在巴格达的北部、东部、西南部等多个方向全线突破盟军防线,控制了这里、这里、这里共六个外延城区,在以上地区已经同英军展开巷战和城区争夺战。总体而言,我军进展顺利。在今天白天的战斗里,我军阵亡约1400余人,受伤3000余人,伊朗军伤亡约一万,毙伤俘英军约9000人,毙伤俘伊拉克军约3万人。...”
“太大了!”赵海军连连摇头。
“啊?”戴安澜不知道赵海军指的是什么,“战果吗?”
“不是,是我军伤亡。”
“也不算太大吧?”戴安澜道,“我们和英军的伤亡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在城市攻防战里,攻守双方伤亡比例本来就不利于攻方,按照常规统计,攻守伤亡比例应该是四比一,我们的弟兄们能打成一比二,是很了不起的。”
赵海军道:“我知道弟兄们打得很出色,也知道你们都尽力了,我没有贬低你们指挥能力和弟兄们作战能力的意思,只是,我们本钱有限啊!为了提前进攻,部队一再缩水,第161师也只是运来了大部,总兵力两万两千多,先前一系列战事里伤亡一千多,今天一白天伤亡四五千,加起来的话,已经有六千弟兄失去战斗力,这可不利于我们接下来的战斗。”
戴安澜点点头:“军座你言之有理,但是,英军毕竟有五万之众,是我们的两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以极低的代价而取得全盘胜利。”
赵海军蹙眉道:“嗯,并且看这个架势,英军也不会轻易放弃巴格达,我们继续猛打猛冲固然能拿下巴格达,但代价是我们不太能接受的,所以,要另辟蹊径,重新想个法子。”
等戴安澜走后,赵海军和唐飞虎、王欲晓聚在一起商议迅速攻陷巴格达的办法。王欲晓思索了半晌后,问道:“军座、副座,你们知道郭侃这个人吗?”
赵海军惊奇道:“哦?谁啊?”
王欲晓笑道:“郭侃是南宋时期的蒙古帝国汉族将领,哦,他不是汉奸,他从小就被蒙古人收养,长大后自然报效蒙古。抛开国籍道义不谈的话,郭侃确实是从古至今汉族将领里向西打得最远的一个,巴格达就被他打过,他攻陷巴格达后继续向西征战,最远抵达今天的法国境内。郭侃跟穆斯林打过,跟基督徒的十字军打过,百战百胜,从未失败,攻陷穆斯林城市一百二十多座,攻陷欧洲人城市一百八十多座,被穆斯林和欧洲人称之为‘东方的天神将军’。我们现在就等于是重走郭侃当年的道路啊,所以,他当年攻陷巴格达的经验也能被我们所使用。”
赵海军和唐飞虎很感兴趣地问道:“他怎么打的?”
王欲晓道:“一开始,郭侃率军攻城时,阿拉伯军殊死抵抗,战事非常激烈,后来,郭侃使用投石器向城内抛射传单,宣布只要阿里族人配合蒙古军,破城之后单独对阿里族人赦免不死,而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宰相就是阿里族人,为保全族人,这宰相和阿里族人的贵族们就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而阿拉伯帝国皇帝则对阿里族人产生了猜忌,使得守城军民互相怀疑,最终让郭侃成功攻陷巴格达。”
唐飞虎一拍手:“明白了!挑拨他们内讧嘛!”
王欲晓微微一笑:“巴格达的二百万人口里,逊尼派占一半,什叶派占一半,我们可以挑动这两派在城内互相攻杀,那我们不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吗?”
赵海军摸摸下巴:“伊拉克是逊尼派统治的国家,但什叶派人口更多一点,并且伊朗人也是什叶派,自然了,我们要支持什叶派,有了城内一百万什叶派支持我们,拿下巴格达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好,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