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篇】
王树常真心诚意地觉得,自己投身军旅三十多年来,眼前这种仗是打得最舒心、最痛快的。在战场上,打败仗是杀敌三千、自损一万,打胜仗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说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也没有不死人不流血的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是十分罕见的特例。对于一位将军来说,只要他不把自家士兵的尸骨当成自己加官进爵的垫脚砖,那他即便打了大胜仗,心情也或多或少会有些沉痛,毕竟胜利是无数自家士兵用生命换来的。王树常曾对部下说:“军队指挥官是最需要铁石心肠的一个职业。当我带士兵们上战场时,我就狠着心肠不把他们当人,我会冷酷无情地把他们当成一群蚂蚁,因为如果我当他们是人,就会想到他们对有家人妻儿在等着他们,就会不忍心把他们带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就会影响我的判断力,最终反而害了他们。”
但眼前的澳洲战场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场战役下来,王树常这样问副官:
“消灭多少盟军?”
“死了多少日军?”
“消灭了五千盟军?不错!死了一万五千日军?嗯,不错!不错!”王树常听了后很高兴。第一个数字让他感到高兴,第二个数字让他更加感到高兴。自己身为参战一方的指挥官,却对双方都死人而同样感到高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了。
之所以王树常会有这么看似诡异的心态,原因也很简单,在澳洲战场上,对面的敌军是美军澳军混合起来的盟军,自己麾下的部队则是日军。盟军死得多是好事,日军死得多还是好事,打这种仗,王树常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消灭敌军是天经地义的,消耗己方炮灰部队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王树常麾下的己方部队是北华其他附属国的部队,比如韩军、泰军,那王树常还会有些恻隐之心,能不“浪费”就尽量不“浪费”,但既然是日军,那就没啥好客气的了。“对于中国将军来说,指挥日军打仗是最爽快的事情,最好双方拼个同归于尽,那就太好了!”王树常暗地里这样说。
澳洲战事是在1943年12月18日爆发的。在这天上午,辽日联军的联合舰队运载着十几万辽日联军官兵,从印尼的帝汶岛出发,横穿帝汶海,采用硬碰硬战术以及用日军打头阵的办法,直接进攻澳大利亚北部的梅巴二岛,取得这个海上基地和跳板后,继而又强攻澳大利亚最北部的最大港口城市达尔文。经过多日激烈血战后,辽日联军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击溃了盟军在梅巴二岛和达尔文的防御,正式杀上了澳洲大陆。光在初期战事中,辽日联军就死伤巨大,当然,这个“死伤巨大”是用来形容联军里的日军的,北华军损失则十分轻微。在横渡帝汶海的时候,日军死伤了八千多人,大部分都是运输舰船被美军飞机炸伤炸沉后落海淹死的,而在攻占梅巴二岛的过程中,日军又死伤了七八千人,对于日军来说,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在随后的达尔文登陆战中,上岸日军完全暴露在盟军机枪群火力网里,加上北华军没有给予充足有力的援助,这使得日军被杀得尸山血海,一个白天里就死伤了八万多人,战死者达到一半,比例极其惊人。辽日联军正式攻占达尔文时,日军死伤人数已经突破十万人,占领达尔文后的日军随即在北华军的默许下展开报复性屠城,杀死超过十万的澳大利亚居民和盟军战俘,制造了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起大规模屠城事件。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北华军如法炮制,一次又一次地驱狼斗虎,完全是把日军当炮灰使用,战至次年一年底时,澳洲战场上的日军已经死伤16万余人,战死者高达7万多人,等到七月时,澳洲战场上日军的死伤总数已经突破25万,战死者则超过10万人,但协同北华军作战的44个旅团的日军仍然保持着齐装满员,因为北华军的运输舰船终日不停地从日本本土运来新的兵员,并把战死日军的骨灰罐、伤残日军以及抚恤金运回去,使得澳洲战场上的北华军完全不缺炮灰。
澳洲战事打了半年,参战各方死伤不一,日军死伤最惨重,澳军次之,伤亡了约四五万人,美军再次之,伤亡了约两三万人,北华军最少,陆海空三军加起来差不多一万人。本来以王树常为首的北华军上下是非常喜欢这种打法的,打算就这样一路打到堪培拉,但在7月7日这天,一切都改变了。